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外媒看中國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4日 06: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時代週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中國該不該來場經濟調速

  來源:8月2日【美】《華爾街日報》

  造成至少40人死亡的溫州動車悲劇,可能會促使中國接受較低的經濟增長率。不過,中國真正需要的或許是一場經濟調速。

  過去幾個月,有關中國實際債務規模的爭論越來越多,隨之出現了對於中國經濟疲弱的擔憂。其中,特別令人擔心的是地方政府的債務。中國絕不是希臘,不太可能爆發全面的債務危機。中國只有25%—30%的公共債務的利息由政府收入來支付,再加上中國政府的資産總額龐大且增長強勁,這意味著中國爆發全國性債務違約的可能性很低。不過,真正令人擔憂的是,由於急切地想控制住失業率,中國會儘量掩蓋銀行或地方政府資産負債表上的窟窿,而不為這個爛攤子追究任何人的責任。如果因決策失誤導致壞賬卻不必承擔後果,銀行最終將在依據商業條件而非政治考量進行操作方面倒退一大步。地方官員和有後臺的人將鉅額公共資金中飽私囊的貪腐或欺詐行為就不會得到曝光。在這種情況下,眼前的問題解決了,但強調不惜一切保增長的做法依然沒變。

  分析人士已經對此次追尾事故的深遠後果進行了預測。花旗在上周出爐的報告中寫道,動車追尾事故可能促使政府未來幾年放緩GDP增速,花更多時間來解決人為高速增長所帶來的問題。對中國可能更有好處的是一場衰退性的泡沫破裂,這會為一輪新的迅速增長掃清道路。德意志銀行亞洲投資策略師瓊斯説,1790年至一戰期間,美國的GDP每三年就有一年下滑,這種“凈化和復興”週期最終為美國經濟的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礎。

  中國轉型的深層邏輯

  來源:8月2日【新】《聯合早報》

  要研究中國發展的病症背後的病理,涉及對中國發展已近20年的市場經濟的解讀和定位。中國市場經濟的特點就是未能完成市場、政府和法治的三位一體而又互相分離的關係。政府手中擁有過大的經濟項目審批權,而對經濟活動的監管卻十分不到位。在健康的市場經濟之下,尤其是在強調政府調控功能的經濟體系下,政府應著力加強對經濟活動的監管,而非時刻把住審批權力。

  政府握有大量的準入權,加上缺乏獨立法治的監管,因此政商利益輸送就成為一個極其普遍的現象。而這一不正常的普遍現象,實際上坑害了現有體制下的許多能幹官員。大量反腐材料證明,從能幹的官員到貪官,往往只有一步之遙。對轉型期的中國來説,不是要在政府與市場無法分離的情況下一味反腐,而是真正完成兩者的分離和政府職能轉型。保證官員“常在河邊走,也能不濕鞋”,這不但是反腐的要求,也是保護一大批體制內能幹官員的要求。

  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中國社會形態的必然轉型,即從原有封閉的、可由國家絕對控制的社會向著日益多元、開放的公民社會轉型。過去中共靠疾風暴雨的方式奪取政權,贏得本身並無任何私有財産的人民的支持,那麼今天當中國絕大部分民眾已經或開始擁有私有財産,並産生日漸多元的利益分化的時候,中共如何贏得全體人民的支持,正在成為一個重要的執政課題,任何一個現實主義者都必須正視中國正在發生的這一深刻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