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CUBN記者 宋博 北京報道
近日,豬肉價格一路狂飆,市場售價已達每斤15元。這也讓一些黑心商家有機可乘,每斤只需12元的低價豬肉開始吸引消費者的注意。
但俗話説的好,“便宜沒好貨”。這便宜豬肉無任何檢驗檢疫標誌,其生豬貨源來自泔水豬養殖場,經銷售者私屠亂宰,“泔水豬肉”流入農貿市場和市民餐桌。販賣泔水豬肉已在北京周邊形成多個“黑市”,追其原因正是利益驅動——泔水豬肉的利潤是普通豬肉的四倍。
泔水喂豬危害大
泔水喂豬問題,其實不是一個新的問題,甚至部分消費者錯誤地認為泔水喂豬是十分正常且比飼料喂豬更為合理。而對於泔水喂豬的行為,無論是報紙、電視還是網絡,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爆出某地出現泔水喂豬的情況。在記者明察暗訪曝光後,政府部門就聯合行動一下,泔水喂豬問題就暫緩一下,但風聲一過,它就又生龍活虎了,且來勢越發兇猛。
泔水問題的管理,涉及經信委、城管局、公安局、畜牧局、質監局等多個部門。按理,這些職能部門應該通力合作,形成一個強大的監管鏈,共同為百姓的餐桌負責。但實際上,誰也説不清這條監管鏈的“空隙”有多大。在白天,就有養豬戶堂而皇之地去餐館收泔水,問其做什麼用?“養豬”,回答得毫不避諱。
據有關資料顯示,用泔水喂養的豬發病率比正常飼養的豬高30%到50%。“泔水豬”不但容易引起動物感染沙門氏桿菌、大腸桿菌等10多種傳染病,而且由於病原體寄生在豬的體內繁衍,還可造成多種人畜共患病的發生。
用泔水喂豬的養豬戶一般都是居住在城鎮周邊的散養戶,絕大多數不具備動物防疫條件,泔水中含有的病源微生物一旦侵入,即可引起發病;這些病豬再通過不法豬販的收購、出售,很容易導致動物疫病的傳播。
另外,由於“泔水豬”肉質差,經營者只能通過非法渠道流入管理不規範的市場和一些小飯店、小餐館及工地食堂等,由於逃避了動物檢疫監督,可能導致帶有病原體的豬肉被人食用,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從保證食品安全,維護人體健康的高度來講,“泔水豬”問題決不能小覷。
想要識別泔水豬肉,有三個方法:一、觀察,泔水豬長期使用油脂超標食物,泔水豬肉的肥肉部分看上去有油浸的透明感,色澤發黃,正規飼養的豬肉肥肉部分色澤發白;二、觸摸,泔水豬肉油脂大,不易冷凍,摸上去有軟感,而正規豬肉須經正規屠宰環節出廠,有冷凍排酸環節,豬肉都有明顯的冷凍感;三、品嘗,泔水豬肉質低劣,品嘗有糜感。
管理應從源頭入手
而對於泔水豬肉的管理處罰問題,通州區農業局張姓局長表示,目前,法律法規只有禁止養泔水豬的條款,並無發現泔水豬後的處理條款。
他稱,通州區自2004年左右開始查泔水豬,最常用的方法是,發現泔水豬後,規定時限,勒令泔水豬場開始使用正規飼料飼養,待生豬達到出欄重量時,送往屠宰場檢驗檢疫,符合標準者可上市銷售。待泔水豬全部出欄後,關停泔水豬場。
但泔水豬場再用正規飼料飼養生豬,豬染上病菌的風險,比始終用飼料飼養生豬出現問題的風險要大,“我們也很發愁。”通州區農業局工作人員説,“治理泔水豬,需要相關部門坐下來,分析泔水豬産生的源頭問題,從根本解決掉泔水豬問題,否則泔水豬仍會屢禁不止。”
北京市農業局獸醫管理處處長王濱稱,從源頭上杜絕泔水豬,只能是加大對泔水的資源利用程度。
比如建立廚余垃圾處理廠,通過生化、物理方式處理,把泔水油變為汽油、柴油,實現垃圾的資源化再利用,以減少廚余垃圾流向養豬市場。
王濱説,泔水在高溫殺菌的情況下可以喂豬,曾有人提出,杜絕非法泔水豬,可以為養豬戶提供相應的泔水設備。
王濱介紹稱,在利益的驅使下,增加設備就增加了養豬戶的成本,顯然難以實施。
上文提到的通州區農業局張姓局長曾去韓國等國家參觀過泔水處理過程。
他稱,餐廚垃圾在專業化處理廠經過高溫滅菌無害化處理後,部分粥狀物摻加玉米麵等物後,直接通過管道輸送至養豬場飼養生豬。
他認為,要杜絕泔水豬首先得立法,嚴禁餐廚垃圾外流;其次建立餐廚垃圾處理系統。只有這樣才能從源頭上控制住泔水豬。
健康品茶 離不開産品質量安全環節
■CUBN記者 黃婧 北京報道
眼下,食品安全問題仍然備受消費者關注,茶葉也不例外。據了解,近日,為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確保食品安全,重慶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對市內的茶葉生産企業進行了監督與抽查。如今,茶葉已經完全融入到了普通大眾的生活當中,其安全問題自然不容忽視。
茶葉安全須保障
據了解,我國茶葉的安全問題産生於上世紀60年代,到了80年代末農藥殘留問題基本解決,之後,由於國內對農産品質量安全的關注和歐盟等採取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使得我國農藥殘留問題再度浮現。
近日,中國質檢系統在半年工作總結會議上披露,中國質檢系統上半年查食品企業8.3萬家次,食品添加劑企業2925家次,發現違法違規企業3312家,立案查處1924起等。同時,要爭取在年底前完成對食品生産企業和食品添加劑生産企業的質量信用檔案建設,以及強化乳製品質量安全監管措施等工作。嚴肅看待並治理食品安全問題的工作依然是重中之重。
然而,我國茶葉因農藥殘留問題,也曾被相關部門檢驗出含有違禁農藥而被下架、停售,甚至成為一直以來困擾中國茶葉出口的一大問題,而備受國際關注。因此,除了要提高消費者對茶葉的安全意識,政府茶葉生産主管部門的努力,特別是對名優茶原産地保護政策的實施和對商場、茶葉經銷企業對所採購茶葉質量檢測的必要性同樣必不可少。
北京茶葉流通協會王慶常務副會長在接受《中國聯合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茶葉是一種適用面和覆蓋面都比較廣的産品,從廣義角度講,茶葉應該是一種大眾飲料。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現在,消費者購買的不僅僅是擁有著文化底蘊的茶葉,更是在産品質量過硬的前提下茶葉帶給人們的健康。”
提高對茶葉安全性的認識
中國茶類齊全,具有天然的競爭優勢,茶葉的發展經歷了從單純追求産量、質量到現今安全質量生産的轉變,很多茶葉生産者已經開始將如何保障茶葉質量的安全問題作為了今後茶産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也有專家認為,茶葉中農藥殘余水平與人們飲茶時攝入的農藥數量是不同的概念。由於人們喝茶時只喝茶湯不吃茶渣,因此關鍵的問題是多少農藥會由茶葉浸泡後進入茶湯。而茶樹常用的菊脂類農藥水溶解度低,在泡茶時進入茶湯的比率一般只有1%。專家指出,茶葉質量是指茶葉的特性及其滿足消費要求的程度,茶葉安全是指長期正常飲用茶葉對人體不會帶來危害。茶葉中有殘留農藥並不等於就對人體有害,要通過風險評估等進行客觀評價。
一位經常品茶的蘇芬女士告訴《中國聯合商報》記者,“自己經常會看一些養生類的節目,深知喝茶的好處,俗話説,‘以茶散郁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志’等。但是説實話,對茶葉的安全問題關注的卻很少。”茶葉質量的安全事關消費者的身心健康,而人們對這類産品的安全意識有待提高。
優化茶葉種植環境
茶葉質量可追溯指按照從生産到銷售的每一個環節可相互追查的原則,據了解,我國現行有關茶葉標準的內容包括産品標準、檢驗方法標準和包裝、貯運標識、標準,其中國內商品茶標準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四大類。
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保證茶葉質量安全應重點抓好優勢基地建設、茶園管理控制、茶廠優化改造、茶葉清潔化加工、茶葉質量可追溯、兩端質量檢測等關鍵控制技術。在基地建設過程中,應根據當地實際,以環保為前提,選擇遠離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空氣清新、水質潔凈、地理地勢有利茶葉生産的基地。茶葉優勢生産基地的建設是提高茶園質量基礎、保障茶葉鮮葉原料質量、提升茶葉原料質量安全水平的基本環節;突出“以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防治措施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盡可能發揮生物防治手段的作用、輔之以化學防治方法進行病蟲草害綜合治理,運用茶園肥培管理控制技術;加工人員要掌握茶葉加工工藝與操作技術,懂得茶葉加工衛生質量要求,具備茶葉加工所需的基本素質。
茶葉質量安全涵蓋了茶葉從生産、加工到商品茶包裝銷售等多項過程,只有把握好每一個環節,才能實現茶葉真正意義上的質量安全。
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秘書長劉美菊:
我國乳製品沒有問題
■CUBN記者 郭安麗 北京報道
針對近年來我國乳品安全事故頻發的現狀,今年6月份,國家出臺新的乳業標準,但部分指標有所下降,引起了消費者質疑。針對此,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秘書長劉美菊女在7月26日“2011年中國(北京)國際婦女兒童産業博覽會”新聞發佈會上向《中國聯合商報》記者表示,在國家相關法規法律建設方面,乳製品相對其他食品行業得到了更為嚴格的法律法規約束,我國乳製品法律法規體系非常完善,“我可以挺直腰桿説我國乳製品沒有問題,可以放心大膽食用”。
“我國國産乳製品與國外乳製品相比,質量沒有什麼差別;我國二三線城市的乳製品産品和一線城市産品相比也沒有任何差距。”劉美菊在上述發佈會上介紹今年5月份啟動的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委託第三方檢驗機構——國家乳製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在市場上隨機抽取樣品進行檢驗的“乳製品月月抽檢”活動結果時説道。
劉美菊認為,之所以有上述結果,這與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後,國家有關部門嚴格監管和媒體的輿論監督使得行業環境已經有很大的改善有很大關係。“在三聚氰胺發生的三年來,上至國務院下至包括工信部、衛生部、工商總局等在內的國家各個主管部委對中國乳業進行了嚴格的管理。”劉美菊説道。
今年年初工信部和國家質檢總局對乳製品行業進行了生産許可證重新審核,淘汰了將近50%的企業。這使得乳製品行業在技術裝備、加工能力、檢測能力和對奶源質量的把控能力等整個産業鏈得到很大提升。
在劉美菊看來,中國乳製品企業在經過“洗禮”後,對産業鏈和自身能力建設有了更強的意識。一些乳品企業甚至已從飼料種植、奶牛養殖、奶源建設、乳製品加工和銷售等各環節進行自我建設,這為乳製品提供了安全健康生産保障。
“我國乳製品法律法規體系非常完善。在國家相關法規法律建設方面,乳製品與其他食品行業相比得到了更為嚴格的法律法規約束。”劉美菊向本報記者表示,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關於監督乳製品行業的法律法規,包括《食品安全法》、國務院發佈的《乳製品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等等。除此之外,工信部和發改委還發佈了《乳製品工業産業政策》——作為國家法律法規之外的行業的一部“憲法”,來就行業準入制、盲目投資、重復建設以及原料奶收購混亂局面進行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