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三公”公開羞答答 監督成難題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9日 20: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産經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本報記者 張蕭然報道

  經千呼萬喚,“三公”消費終於揭去了它那神秘的面紗,羞答答地露出了“真容”,但是這種精煉的表格、簡短的註釋、深奧難懂如同“天書”的賬單卻激起了民眾更多的質疑。

  雖然距離國務院制定的最後限期已過去半月有餘,但截至7月28日,仍有外交部、煙草專賣局等10個部門按兵不動。除此之外,中央其他88個部委皆紛紛拋出了自己“三公”經費的賬單。

  “這件事情本身來講是非常有意義的,是政府加強內部改革、行政體制改革和民主建設的重要舉措,但是對於結果我們很不滿意。因為‘三公’經費公開的初衷是要釋疑解惑,結果是問題反而越來越多。”對外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李長安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的採訪時説。

  引起民眾質疑的核心問題,就是“三公”經費賬單太過於籠統、精煉,缺乏明細。比如“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除審計署細化到每輛公車的平均費用外,大多數部門只是交代幾個簡單數據。

  李長安表示,“三公”本身就是一個不規範的用詞,由於中央沒有列出一個詳細的名單,各部委都有自己的理解。就公務接待費而言,有的部門只有幾萬元,有的部委卻達到幾千萬元,差距很大,給人感覺很不規範,讓民眾無所適從,也不符合政府公開條例和財政公開的國際慣例。

  由於缺乏公開細則和統一口徑,不同部門對“三公”的界定不同。比如海關、稅務等垂直管理的部門把執法車和領導幹部的公務用車混為一談;有的部門把公費旅遊和公務活動放在一起,讓民眾無從比較。

  住建部接待費去年決算是26.07萬元,今年預算是13.95萬元;而有著相同權力、相同規格的其他部委比如發改委、審計署、教育部、農業部,今年的接待費預算分別是639.46萬元、865萬元、768萬元、3755.68萬元。為什麼類似的部委之間的數據差距這麼大?是統計口徑原因,還是數據失實?

  所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三公”經費的賬單已成為民眾為各部委排座次的排行榜。但其實這並不科學,由於各個部委的職能以及人員的設置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所以説籠統地放在一起來比較的可比性並不是很大。

  雖然問題多多,但也有人感嘆,“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公開就是進步,公開總比不公開好。

  但李長安認為,這些形式主義的公開已經背離了公共財政公開的初衷,一是民眾的知情權並沒有得到滿足,這種不太明確的數據容易迷惑民眾,使得一些部門更容易鑽空子;另一方面,公開只是開始,公開是為了更好地監督。公開的形式化使得它的目的更加遙不可及。

  面對民眾的質疑,很多部委有的不置一詞,有的只是給予籠統的答覆,更不要提有相應監管措施的跟進了。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央各部委早已忘記公費開支的是否合理和公正才是“三公”公開的真實目的。

  李長安表示,政府部門的“三公”支出不能僅僅止步于公開,公開只是建立健全更為完善的公共財政監督管理體制的第一步。只有後續的監督、問責等配套政策措施立即跟進,才能實現公開“三公”支出的初衷。只有儘快完善相關的監督管理體制,對違規者堅決處以黨紀國法,才能真正破解“三公”支出規模過大的難題。

  天津財經大學財政學科首席教授李煒光建議,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修訂《預算法》,用法律規定中央部門預算公開的實施細則。現行《預算法》只賦予財政部公開全國的決算、預算以及全國“三公”經費的權力,沒有賦予財政部公佈每個部門的預算和“三公”經費數據的權力。

  “沒有法律依據,花錢的部門就可以想辦法不告訴公眾花錢的數目。只有通過實施細則讓中央部門預算公開成為常態,才能使預算公開的列車行駛在法律的軌道上。”李煒光説。

  只有公開透明、民主監督以及相應的法律制度三者相輔相成,才能從根本上切除“三公”消費這個日益龐大和惡化的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