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索羅斯香港公司照常運作 SEC新規迫對衝基金退戰亞洲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9日 05: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秦偉

  沒人知道去年3月宣佈退休後,索羅斯是在何時復出的——不過,他又宣佈退休了。

  7月27日,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致信全體股東,宣佈終止為外部投資者提供理財服務並向投資者退還10億美元,而其近40年的對衝基金經理人生涯也宣告結束。

  索羅斯指出,根據上個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基金監管規定的重大調整迫使其做出上述決定。根據上個月SEC通過的一項提案,大型對衝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將被納入監管,SEC要求資産在1.5億美元以上或者有15個客戶以上的基金管理公司須向其登記備案,公佈有關其投資者和職員、管理的資産、可能存在的利益衝突及基金顧問服務以外活動等信息。SEC有權對這些大型基金進行突擊檢查。

  一條法規,逼迫叱吒風雲的索羅斯金盆洗手,真的是洪水猛獸麼?

  “我不清楚索羅斯這個決定的真正原因,”對衝基金研究公司(Hedge Fund Research,HFR)亞太區總監和研究主管谷佳表示,他以上市公司選擇改制為私有公司做類比,認為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應當是希望專注于更長遠的目標。

  儘管,沒人知道索羅斯是否真的是被這條新規“逼”出戰場,不過,一些數據顯示,對衝基金的日子似乎是越來越難過。

  影響幾何

  隨著新的金融監管法規對投行交易部門的限制增多,一些頂級交易員被迫自立門戶,引發了今年第一季度新建對衝基金的熱潮。對衝基金研究公司的數據顯示,2011年第一季度,近298家對衝基金成立,佔基金總數的3.3%,這一數字達到金融危機以來最高水平。

  不過生存並不容易,第一季度倒閉基金的數量也是過去 4 個季度中最多的一個季度,共有181 家對衝基金倒閉,季度基金流失率達到2%。

  外媒報道,從8月1日開始,Steve Cohen創立的SAC資本公司的旗艦基金也將停止接受外部投資者和現有投資者的新資金投入。

  如果大師級的人物都決定歸隱山林,未來會不會有更多對衝基金關門大吉?

  “索羅斯退出只是一個特殊的案例,在亞洲和世界其他地區,對衝基金的活動依然很活躍。”天職合規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鐘婉儀錶示。

  “監管對於對衝基金經理人的影響是不同的。對於像索羅斯這類宏觀層面的經理人,監管法規可能涉及更嚴格的審查,因為他們一般通過做多或者做空某一宏觀經濟趨勢進行操作,與國家財政和貨幣政策息息相關。”谷佳向記者解釋。

  他表示,並未發現有跡象表明新法規對整個對衝基金行業産生了負面影響,“兩年前,我們的一份調查顯示,那時尚無強制要求,但已有近半數的美國對衝基金在SEC註冊。”

  亞洲新戰場

  儘管2011年第一季度,亞洲金融市場並不算安穩,不過這一地區仍然收穫了大量資本。對衝基金研究公司的數據顯示,投資人在第一季度一共投入了超過36億美元凈資本到亞洲市場,佔投入到整個對衝基金市場的320億美元新資本的10%多。與此同時,專注投資于亞洲的對衝基金總數增加到1055家,這是自2008年第二季度以來最多的一個季度。

  “過去幾年,我們已經看到一個趨勢就是,越來越多的私有資産管理基金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Timothy Loh律師事務所的主席勞天佑告訴記者,其律所在香港為對衝基金提供法律服務。

  去年,索羅斯在香港創辦了SFMHK Management(下稱SFMHK)公司。根據香港特區政府公司註冊處的信息顯示,總部位於紐約、由索羅斯擔任主席的Soros Fund ManagementL LLC,以1港元的註冊資本創辦了這家香港公司。其股份申請表顯示,總計40,000,001港元的股款總額中,索羅斯的紐約母公司獲分配3500萬份股份,即3500萬港元。

  剛成立一年,索羅斯即告退休,讓SFMHK的命運蒙上一層陰影。經記者實地踩點確認,目前SFMHK仍在正常運作,但相關負責人表示不便置評,拒絕接受採訪。

  越來越多對衝基金選擇香港駐足,是否與美國監管的日益鉗緊息息相關?

  “這一趨勢背後有很多原因,監管環境可能是一個因素。許多美國的基金經理人已經在香港開設了分支機構,在不熟悉香港市場的情況下,他們不太可能突然關掉在美國的辦公室將營運遷至香港。”勞天佑指出。

  “人們通常認為對衝基金選擇離岸是為了躲避監管,然而,近期趨勢顯示出,為了滿足投資人需求,越來越多的基金管理人轉而選擇在岸。”谷佳分析指出,“從歷史角度來看,這兩個因素中,投資者需求總是有更大的影響力。”

  “在香港,對衝基金也需要從香港證監會獲發9號牌照,” 鐘婉儀指出,“美國監管趨緊和亞洲投資機會增多,可能是吸引越來越多美國對衝基金來港的原因。”

  “香港和美國的監管不同,但很難説誰好誰壞。幾年前,很多人覺得香港監管太嚴於是選擇新加坡,金融危機後,很多人又認為香港的監管水平是恰當的。”勞天佑表示,他又指,也許幾年後,經理人對於香港和美國監管水平的看法又會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