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早報首席評論員 魯寧
沒有溫州特警支隊長邵曳戎違抗指令在前,繼續堅持原地清理殘骸不言放棄,兩歲半女童伊伊必死無疑,也就不會有她的親人們在聞訊“伊伊還活著”的時候相擁而泣。
甬溫線動車追尾事故發生於7月23日晚間,24日淩晨救援組織方就宣稱救援現場“已無生命跡象”。此後,救援指揮部向現場救援隊伍下指令,清除現場,拆解車體。在此背景下,小伊伊的“意外出現”,令事故救援組織方十分難堪並廣遭斥責。鐵道部新聞發言人只好訕訕做出“這是一個奇跡”的尷尬回應。
我們對王勇平先生的尷尬絲毫不感意外,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嚴肅提醒王勇平先生正視:小伊伊的獲救,絕對不是個生命奇跡,而首先是個“責任奇跡”!
搶險救援,第一位的任務是救人。基於這一根本原則,在“7 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發生後的當晚,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等中央領導迅即作出“第一位的任務是救人,鐵道部要全力以赴……”的重要指示。小伊伊之所以能在事故發生約20小時後被發現,正是溫州特警支隊長邵曳戎敢於頂住“壓力”,抗拒有關“指令”,貫徹中央主要領導指示的必然結果。
小伊伊獲救了,不管她日後會否落下殘疾,我們及本報讀者,都希望她在長大後能堅強地面對生活。所有人也都會永遠記住邵曳戎、項陽、陳輝、姜建序、范波濤等特警、消防官兵們履行使命的一腔忠誠。
救援組織方不願正面回應為何匆匆結束救援,這只能引發公眾的猜測。或許是因為鐵路部門需要儘快搶修現場,保證及早通車,但這無疑已背離了“生命第一”的救援原則。而另一個符合邏輯更符合潛規則的緣由可能是,救援組織方不希望民眾目光過分定格於事故的慘烈,不希望輿論對慘劇背後深層原因持續追問。然而,這樣就低估了廣大網民雪亮的眼睛和敏銳的思辨能力,低估了民間日益成熟的鑒別力,也弄出了又一宗“弄巧成拙”。
我們承認,網絡輿論對高鐵路網建設和運行的質疑、批評乃至批判,的確帶有某些不夠客觀的成分,但作為承擔建設和運行主責的鐵路部門,必須要有傾聽各種不同意見甚至尖刻聲音的勇氣及肚量。我們建議鐵路部門,再尖刻的聲音,哪怕對鐵路行車安全只起到一丁點的正面價值,都值得你們認真傾聽。我們還要強調,建設高鐵路網係“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間持續的國家行為,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建高鐵路網的安全運行,對政府是人命關天之“政治正確”,對鐵路方面則涉及技術可靠、管理牢靠、安全萬無一失。客觀地説,包括大多數尖銳發聲的網友在內,絕大多數國民都能對二者作出理性區隔。總體而言,多數輿論並不反對國家實施“高鐵戰略”,但糾結于該戰略的實施過程已呈現的“超大、超快、超前”的傾向,擔心因技術消化不良、系統磨合不足而釀出各種難以彌補的後患,憂心乘車安全缺乏基本保障,更氣憤鐵路方面在連續出事後一次次文過飾非、推卸責任。
本週一,我們在《追求“速度”決不能以乘客生命作代價》的社評中,提請鐵路部門立即對現有高鐵和動車的運行控制系統作全面體檢,體檢期間暫停相關線路運行。到昨日,包括事故原因在內的一系列民眾焦慮,依然沒有下文,甬溫線恢復正常運行的喜報卻提前達致,幾乎與此同時,高鐵運行故障也照樣迭出。鐵路部門對公眾又欠了一個解釋:在隱患未得到真正清除的情況下,如何保證下一次故障不會演化成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