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作者:孫楠
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了針對人民幣匯率的《第四條磋商工作人員報告》,認為人民幣匯率被嚴重低估3%~23%,並要求人民幣進一步升值。對此,接受本報採訪的專家均指出,IMF在評判方法和成員結構上存在缺陷。人民幣匯率將繼續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堅守匯改有關原則,不會因外界壓力而不切實際地過快升值。
7月21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已滿6年,成效顯著。截至今年7月21日,人民幣與匯改啟動前相比已累計升值28%。今年以來,也已累計升值了2.62%。
面對這樣的成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仍有意刁難。日前,IMF發佈了針對人民幣匯率的《第四條磋商工作人員報告》,認為人民幣匯率被嚴重低估3%~23%,並且再度向中國施壓,要求人民幣進一步升值。
事實表明,IMF的説法以及評判工具是站不住腳的。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均指出,IMF在評判方法和成員構成上存在缺陷。人民幣匯率將繼續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堅守匯改有關原則,不會因外界壓力而不切實際地過快升值。
IMF判斷欠缺依據
IMF認為,儘管在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方面取得了進展,但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在過去一年裏貶值。報告指出,人民幣按均衡實際有效匯率法、外部可持續性法和宏觀經濟平衡法衡量的低估程度分別為3%、17%和23%,人民幣匯率仍顯著低於與中期基本面相一致的水平。
對此,中國駐IMF代表在第一時間駁斥説,在繼續改善匯率形成機制方面,中國已取得進展,不應根據對未來經常賬戶的不確定預測來評估幣值低估程度。商務部研究院專家梅新育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也強調説,自從去年6月中國重啟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已超過5%,由於美元佔全球貿易流動的80%,對美元的升值幅度最能反映人民幣在整個國際貨幣體系中的情況。因此,儘管人民幣可能對其他貨幣有所貶值,但認為人民幣被整體低估的説法是站不住腳的。
IMF的評判顯然是在維持金融危機之前的標準,並不符合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具體情況。中央財經大學銀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向記者直言,這份報告明顯缺乏新意。人民幣匯率正在向均衡水平靠攏,這一過程在中期內將持續下去。
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黃澤民也認為,鋻於人民幣還未實現自由兌換,對其估值有一定難度,IMF的判斷欠缺依據,其數值沒什麼實際意義。
然而,與去年IMF執行董事對於“人民幣低估與否”的看法呈現分歧不同,IMF187個成員代表在今年普遍表示贊同。對此,梅新育説,這體現了IMF在成員國構成上的缺陷。由於IMF的職員大部分是發達國家人員,即使一些成員來自非發達國家,也多在發達國家接受教育,其出身和教育背景在相當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眼界,無形之中更傾向於從西方國家的視角來解讀此事。
升值不能對抗通脹
IMF的報告還認為,人民幣升值將有助於緩解中國國內通脹形勢。報告指出,中國的通脹將在1~2個月內見頂。因此,人民幣升值將減緩外匯儲備累積的速度,從而大大減輕國內市場的流動性壓力並減少利用更高法定準備金率和發行央行票據吸收流動性的必要性。“這樣的説法同樣缺乏有效的證據。”梅新育解讀説,我國的通脹主要是輸入型通脹,源自於美聯儲通過寬鬆貨幣政策向全球輸出通脹,人民幣升值消除不了美聯儲的道德壓力,對解決輸入型通脹沒有用處。
梅新育進一步指出,中國輸入型通脹主要來源於價格傳導和流動性傳導。從價格傳導來看,國際大宗初級商品價格上漲導致國內價格上漲,初級市場實則為賣方壟斷市場,不論人民幣如何升值,壟斷的賣方都會相應地跟進抬高價格,無益於解決輸入型通脹。而從流動性傳導來看,相當部分是由資本流動形成,抬高人民幣匯率只會更加刺激資本流入。“因此,通過人民幣升值的做法來解決通脹無異於南轅北轍。”梅新育説。
拋開這些紛擾,人民幣匯率下一步的走勢更加引人關注。6年來,人民幣匯率已經經歷了較快升值、基本穩定和彈性增加3個階段。郭田勇表示,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增強匯率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仍將是一個長期的、主要的任務。“這樣的原則和方針不會因外界的干擾發生變化,料下半年人民幣升值幅度會低於上半年。”郭田勇判斷説。
梅新育補充指出,人民幣不能過快升值。如果“霸王硬上弓”,將對中國的出口貿易産生較大衝擊,特別是對中國技術和資本含量較高的産品和成套設備出口。“中國是個獨立主權國家,決不會屈從於外界壓力,不要指望中國會犧牲國內産業提升等目標不合實際地升值人民幣。”梅新育直言。
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也于日前表示,央行仍需落實穩健的貨幣政策,避免經濟增長出現大的波動。央行將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