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國內鉀肥對外依存度高達60% 危及糧食安全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5日 07: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記者 李新民 北京報道

  中化呼籲:建立鉀肥淡季儲備制度

  “化肥價格每年都漲,咱都買不起啦。”這是一位正在田間勞作的湖南農民發出的感嘆。《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在調查中發現,化肥特別是鉀肥價格的連年上漲,已成為制約中國農業發展的一大痛楚。

  作為中國最大的化肥進口商,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馮明偉接受記者採訪時呼籲:為破解中國鉀肥缺口之憂和進口鉀肥漲價之痛,我國在進一步強化“鉀肥進口聯合談判機制”的同時,還需要建立鉀肥淡季戰略儲備制度。

  國際供應商壟斷加劇,鉀肥價格連年上漲

  6月30日,由中國化肥進口商與國際供應商舉行的鉀肥價格國際談判宣告結束,談判最終敲定今年下半年中國進口鉀肥新到岸價為470美元/噸。這一價格與上半年相比,每噸上漲70美元,漲價幅度達到17.5%。

  據參與談判的馮明偉介紹,中國鉀肥新價格是在中化、中農和中海化學等企業組成的聯合談判小組與幾大國際供應商經過“艱難的價格博弈”後取得的,與國際市場相比,中國進口鉀肥“價格洼地”的地位並未改變。

  中化集團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李強認為,分析國際鉀肥價格近年來持續大幅度上漲的原因,不能排除國際基礎資源原材料大幅上漲等因素,“但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國際供應商壟斷在加劇。”

  首先,從鉀礦資源上講,全球鉀礦儲量相對集中。主要分佈在北美、歐洲、南美、中東和亞洲的泰國等國家。其中加拿大、俄羅斯、白俄羅斯、德國四國探明儲量佔世界總量的92%。

  其次,從鉀肥産量上講,供應商主要集中在加拿大、前獨聯體國家和中東地區,具有高度行業壟斷的特點。其中加拿大、俄羅斯、白俄羅斯、德國、以色列、約旦六國的産量佔全球産量的88%;而世界五大鉀肥生産商(加拿大Potashcorp,美國Mosaic,白俄羅斯Belaruskali,德國Kali&Saiz,俄羅斯Uralkali)的氯化鉀産能佔全球的65%,出口量佔全球的80%以上。

  “特別是近幾年來,新的跨國壟斷礦業集團紛紛涉足鉀肥經營,國際供應商之間加大股權整合力度,使得原本形成的壟斷格局進一步加劇,全球鉀肥産能集中度進一步提高。”馮明偉舉例説,比如,俄羅斯烏拉爾鉀肥公司大股東控股謝爾維尼特鉀鹽公司,整合了俄羅斯國內的鉀肥生産,目前正積極謀劃收購白俄羅斯鉀肥公司,屆時加鉀、俄鉀兩家公司將壟斷全球70%的産能;礦業巨頭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公司積極涉足鉀肥開採,産能擴張迅速,並不斷謀求控股、兼併原有鉀肥生産企業。

  李強告訴記者,這些國際鉀肥壟斷巨頭為獲取高額壟斷利潤,相互配合形成全球鉀肥價格聯盟。為推高鉀肥價格,他們甚至聯手限産,以平衡供應,由此導致使國際鉀肥價格逐年上漲。

  鉀肥對外依存度達60%,危及我國糧食安全

  作為傳統農業大國,我國對鉀肥需要量巨大,但國內鉀礦資源卻嚴重不足。

  據農業部門的有關專家介紹,以“氮、磷、鉀”為核心的化肥,被稱為“糧食的糧食”。特別是鉀肥,是我國糧食生産穩定增長的基本物質資料,不僅可以有效提升農産品品質、提高作物抗逆性,而且通過平衡施肥、科學配比,還可以有效提升氮、磷肥料利用效率。然而,我國土壤結構中鉀元素分佈不平衡,尤其在我國南方和長江流域廣大地區的土壤中普遍缺鉀。

  “要發展高産、優質、高效農業,必須平衡施用一定數量的鉀肥。”馮明偉説,研究結果表明,隨著養分配比的逐步改善,作物産品品質相應提高。我國農業部門推薦的氮、磷、鉀施肥配比為1:0.4:0.3,按此比例計算,我國實際鉀肥年需求量應該超過2000萬噸。由於國際鉀肥市場價格的不斷上漲,國內市場需求受到抑制,目前鉀肥年需求量大約在1000萬噸左右。

  然而,我國鉀肥資源量卻相對短缺。來自無機鹽工業協會鉀鹽分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底,全國氯化鉀基礎儲量為3.64億噸,僅佔全球氯化鉀儲量的2%左右,且主要是液體礦。其中95%分佈在西部的青海柴達木盆地和新疆羅布泊北洼地。目前我國大規模開發的僅是品位較高、易開採的晶間滷水鉀資源,氧化鉀折純儲量僅有0.8億噸。

  “我國鉀肥不僅資源儲量較低,而且開發速度較快,且經營粗放,可持續供應能力不足。”馮明偉説,以目前的産量最多只能開採27年,與世界上200多年的資源保障度相差甚遠。即使在對高品位鹽湖鉀資源開發進行限制性保護的情況下,我國傳統可溶性鉀資源鉀肥也最多能維持50年左右的可持續供給能力。

  數據顯示,經過新一輪産能擴張之後,我國目前每年鉀肥産量達到400萬-500萬噸,已基本達到最高的産能限度,但是相對於國內至少超過1000萬噸的年需求量來説,仍存在較大缺口,需進口鉀肥保障國內供應。

  “我國鉀肥對外依存度平均保持在50%以上,這對我國糧食安全帶來威脅。”馮明偉告訴記者,根據海關統計,我國近幾年的鉀肥進口量分別為:2003年623萬噸、2004年718萬噸、2005年883萬噸、2006年705萬噸、2007年941萬噸、2008年514萬噸、2009年198萬噸、2010年524萬噸、2011年進口量預計將達600萬噸,對外依存度達到60%。

  建立鉀肥淡季儲備制度,增加我國際鉀肥市場話語權

  在剛剛結束的國際鉀肥價格談判中敲定的中國進口鉀肥價格比上半年漲了70美元/噸,漲價幅度達到17.5%,在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鉀鹽(肥)行業分會的一份文件中將此次談判稱為“一個巨大的勝利”。

  馮明偉告訴記者,“勝利”是與國際市場相對而言。中國進口鉀肥470美元/噸的新價格,與巴西及一些亞洲國家每噸超過550美元的進口鉀肥到岸價相比,中國每噸至少節省80美元,按照總計200萬噸合同進口量估算,可為我國至少節省1.6億美元。

  馮明偉表示,這一“勝利”要歸功於中國鉀肥進口談判機制。他介紹説,我國從維護農民根本利益出發,于2005年確立了“政府指導、商協會協調、企業聯合對外”的鉀肥進口聯合談判機制。中化、中農、中海化學等進口企業組成聯合談判小組與外商談判,使得自2006年以來在全球鉀肥價格大幅上漲的情況下,我國始終保持了“價格洼地”的地位。

  然而,目前在全球鉀肥壟斷進一步加劇背景下,除繼續加強鞏固“聯合談判機制”外,我國還應該儘快建立鉀肥淡季戰略儲備制度,即成立由國家主導、大型國有化肥企業參與的淡儲機制。

  據馮明偉分析,受農業生産季節性影響,農資産品季節性需求突出,鉀肥市場價格也由此呈現明顯的季節性波動的特點。我國建立鉀肥淡季儲備制度,旨在為鉀肥建立一個相對安全的庫存,以便“淡季儲備,旺季調節”。淡季儲備時間一般可選定為6月-11月;年儲備規模為100萬噸左右較為適宜。

  “建立國家鉀肥淡季儲備制度,首先可以為我國鉀肥進口談判提供緩沖和談判籌碼,增強鉀肥進口談判的話語權。同時,對穩定國內市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馮明偉説,國內化肥市場價格的穩定是農産品價格穩定的重要保障,建立鉀肥淡季儲備可以有效平抑鉀肥市場價格的大幅波動,打擊投機炒作,實現對國內市場的穩定供應,切實保障農民利益。

  此外,建立鉀肥淡季儲備機制,把鉀肥儲備由企業經營行為上升為國家宏觀調控手段,還可以增強國家對鉀肥行業的調控能力,維護健康、有序的行業發展環境,有利於科學規劃國內鉀肥的生産和流通,實現國內資源效用最大化。

  “中化化肥願在國家相關部委的領導下,參與鉀肥淡儲的相關工作。”馮明偉説,中化化肥是國內最大的化肥流通企業,是鉀肥主要進口商,一方面擁有遍佈全國除西藏以外農業省份的17家分公司、2106家分銷網點的營銷網絡及583座內陸倉庫,還在全國12個主要港口擁有長期鉀肥倉儲物流協議,中化的倉儲物流能力能夠保證覆蓋全國主要的農業生産地區,能夠及時進行物流前移;另一方面,中化化肥擁有較強的資金優勢,能夠保障淡儲資金及時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