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新華網北京7月12日電(記者朱繼東)中國下半年鉀肥談判整體結束,確定了下半年鉀肥進口價格每噸上漲70美元。消息傳出,有人士質疑談判中化化肥&&組成的聯合談判企業故意抬高價格,並認為是其壟斷造成了高價格等。那麼,事實真相究竟如何呢?記者12日專訪了多年來參與鉀肥進口價格談判的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馮明偉。他明確告訴記者,雖然在全球鉀肥價格上漲導致中國下半年鉀肥進口價格有所上漲,但中國依靠鉀肥進口價格聯合談判機制依然保持了全球“價格洼地”的優勢地位。馮明偉同時呼籲,國家應儘快建立鉀肥專項淡季戰略儲備機制,維護國家糧食安全。
我國用世界7%耕地面積養活了世界21%的人口,糧食生産對於國家穩定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化肥是“糧食的糧食”,作為“肥料三要素”之一的鉀肥則是我國糧食生産穩定增長的基本物質資料,可以有效提升農産品品質、提高作物抗逆性,並且通過平衡施肥、科學配比可以有效提升氮、磷肥料利用效率。按我國農業部門推薦的氮磷鉀施肥1:0.4:0.3配比計算,我國實際鉀肥年需求量應該超過2000萬噸。但由於我國鉀資源儲量較低,開發速度快,同時500萬噸左右的國內産能仍不可能完全滿足國內需求,因此,我們必須依靠一定量的鉀肥進口以保障國內鉀肥供應。根據海關統計,我國近幾年的進口數量為:2003年623萬噸,2004年718萬噸,2005年883萬噸,2006年705萬噸,2007年941萬噸,2008年514萬噸,2009年198萬噸,2010年524萬噸,2011年進口量預計將達到600萬噸。而國際鉀肥生産的高度壟斷又造成市場價格的壟斷,全球鉀礦儲量主要分佈在北美、歐洲、南美、中東和亞洲的泰國等國家,其中加拿大、俄羅斯、白俄羅斯、德國四國探明儲量佔世界總量的92%。加拿大、俄羅斯、白俄羅斯、德國、以色列、約旦六國的産量佔全球的88%,而世界五大鉀肥生産商的氯化鉀産能佔全球的65%,出口量佔全球的80%以上,形成了高度壟斷。這些企業緊密配合形成全球鉀肥的價格聯盟靠推高鉀肥價格,獲取高額壟斷利潤。這就造成了中國糧食生産對鉀肥進口的依賴,使得每一次鉀肥進口價格聯合談判倍受關注。
中化化肥&&組成的聯合談判企業是在故意抬高價格嗎?馮明偉告訴記者,鉀肥的供應安全直接關係到中國農業的安全,為保證國內鉀肥供應資源和價格穩定,商務部從2005年底開始建立了“政府指導、商協會協調、企業聯合對外”的鉀肥進口價格聯合談判機制,以達到“一個聲音對外”,爭取最大國家利益的目的。聯合談判機制避免了多頭談判、多頭對外、缺少政府主導和商會協調、易於被外方各個擊破、趁機不斷抬高進口價格的風險。“在不利的國際形勢下,中國正是依靠鉀肥進口聯合談判機制確保了中國鉀肥進口‘價格洼地’的地位。我們這次談判非常激烈,從對方開始的510美元報價一直往下壓,中間因為分歧太大導致談判幾度中斷,最後實際上只有450美元的進口價格能談下來是非常艱難的,也到了國家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企業的充分肯定和較高評價。所以,我們不知道有些人是怎麼得出我們故意壇高價格的結論的,也不知道其用心何在?”
根據國家海關總署和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2007年進口鉀肥平均到岸價格每噸243美元,同期印度價格為275美元、東南亞地區價格為350美元、巴西價格為350美元;2008年我國進口價格雖然每噸上漲到600~650美元,但也明顯低於同期亞洲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進口價格,這些地區進口價格都超過每噸1000美元;2010年中國進口價格為325美元,同期印度價格為460美元;2011年1月,聯合談判企業在聯合談判機制的指導下,再次抓住機會與供應商達成380美元的進口合同,再次確保了我國鉀肥進口全球市場價格“洼地”的優勢地位,6月底確定的450美元的進口價格雖然在380美元的基礎上上漲了70美元,但是相比于巴西、北美560美元左右的價格而言,中國450美元的進口價格仍然是同期市場的最低點,這為減輕農民種地和企業生産的負擔和成本奠定了基礎。
馮明偉指出,對比鉀肥聯合談判的成果和鐵礦石聯合談判的結果可以看出,進口渠道的適當集中有利於提高談判的話語權。實踐證明,中國的鉀肥進口聯合談判機制運行比較成功,多年來在國際鉀肥價格不斷上漲的背景下,始終保證中國在全球的鉀肥“價格洼地”地位,得到了政府和行業的肯定,為保障中國農民的利益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在鉀肥進口聯合談判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是其壟斷造成了高價格嗎?馮明偉告訴記者,中化化肥作為鉀肥進口的主渠道之一,始終以一個國有骨幹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恪守保障國內鉀肥供應穩定,力保中國鉀肥進口低價區地位,維護國家利益和農民利益的使命。中化化肥憑藉多年來在鉀肥進口貿易、鉀肥國內流通領域的經驗同加拿大鉀肥公司,白俄羅斯鉀肥公司、阿拉伯鉀肥公司等主要鉀肥供應商保持良好的溝通和合作,在進口談判中充分掌握國際、國內市場的相關情況,為國家鉀肥進口努力爭取最優質貨源和最優惠的進口條款。2001年-2010年的十年間,中化化肥累計進口鉀肥超過3000萬噸,為保障國內鉀肥穩定供應起到了關鍵和決定作用。特別是在2003-2008年,國內複合肥行業産能快速擴張、鉀肥需求量大幅增加的情況下,中化化肥通過穩定增加海運鉀肥進口、大幅增加邊貿進口等方式保障國內鉀肥供應穩定。“目前我國的鉀肥供應格局基本是以鹽湖、羅鉀、青海小廠鉀肥、中化、中農、中海化學及邊貿進口為主要構成的多元化供應格局,中化只是約佔進口鉀肥供應比例的17.5%。因此,國內供應壟斷的説法是不存在的,而説中化壟斷也無從談起,鉀肥壟斷推高糧價之説更是無稽之談。”
馮明偉同時透露,為擺脫國際供應商的壟斷,中化化肥也正在積極獲取境內外鉀肥資源。並且,中化化肥作為中國最大的鉀肥進口和供應的企業,多年來致力於農用鉀肥推廣服務體系的建設。由於農用鉀肥在保證農産品品質、提高作物抗逆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化化肥根據我國南方和長江流域廣大地區土壤普遍缺鉀的狀況,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便從加拿大引進天然礦質的紅鉀,在南方八省主要農産區經過了近40年的推廣示範施用,使“中化農用鉀”品牌已深入人心,成為農民不可或缺的農業生産用鉀的首選。根據農業部種植業司2009年數據表明,1公斤鉀肥能增産糧食約5.8公斤框算,中化農用鉀30多年來為中國糧食增産約1億噸。
針對目前國際供應商壟斷加強的趨勢,如何才能有效提升我國進口的話語權呢?馮明偉經過多年調研後呼籲,國家應儘快建立鉀肥專項淡季戰略儲備機制,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在歷年的進口聯合談判中,主談企業的鉀肥庫存儲備在保障春耕供應、緩衝談判壓力方面都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中化化肥作為國家鉀肥進口的主渠道和聯合談判的主談企業,深感責任重大,每年都為來年春耕及新進口談判保留一定數量的戰略庫存。在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初始,面對國內市場價格大幅下滑,國際供應商強勢的限産保價局面,中化化肥本著對國家、對農民負責的原則,並沒有降價甩掉庫存,而是堅定地把高成本庫存作為與外商談判的籌碼。在供應商強勢限産保價,我國近一年沒有新增進口的情況下,中化化肥有節奏的釋放戰略庫存,始終保證國內鉀肥供應,為聯合談判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在年末抓住機會以每噸325美元到岸價成交,使我國再次成為全球進口鉀肥成本最低的國家。但是,這部分庫存也在2009年國內市場價格下滑過程中給中化化肥的經營帶來巨大壓力,形成了鉅額虧損。我國鉀肥進口價格‘洼地’地位得益於鉀肥進口聯合談判機制,也得益於鉀肥生産流通企業進行的庫存儲備。因此,針對日益集中的國際鉀肥壟斷格局,國家有必要建立鉀肥專項淡季儲備機制,通過‘淡季儲備,旺季調節’的方式,不僅可以有效平抑國內市場價格的大幅波動,而且可以增強鉀肥進口談判的話語權,並可以增強國家對鉀肥行業的調控能力。同時,將鉀肥儲備由企業經營行為上升為國家宏觀調控手段,有利於實現國家對鉀鹽行業的調控,維護健康、有序的行業發展環境,有利於科學規劃國內鉀肥的生産和流通,實現國內資源效用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