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儲昭根
從中央部門已公佈的三公經費看,除審計署細化到因公出國的人次、接待國外來訪的人次、每輛公車的平均費用外,大多數部門語焉不詳,惜墨如金,只是交代幾個簡單個項的金額,粗糙相加的總數,讓老百姓看不懂。公佈形式也是五花八門,有的週末公佈,有的半夜公佈,有的則在子欄目公佈,非常隱蔽。
更讓輿論一片譁然的是,住建部7月18日公佈“三公經費”賬單,在公務接待費方面,去年決算和今年預算分別僅為26.07萬元和13.95萬元。而中科院去年公務接待費為9995萬元,平均每天接待費為27萬元,比住建部全年還多1萬元。是會計核算方法不一致,還是老實的實話實説了而滑頭的則打了埋伏?
由此可見,三公經費目前還缺乏相對客觀的比較標準。我國現有的財政支出預算體系中,一般由粗到細分為“類”、“款”、“項”、“目”四個級別。但政府收支分類科目設計中並沒有專門的“三公”經費科目。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要求,目前中央財政預算支出的公開狀況由部分重點支出公開細化到“項”,其餘非重點支出公開細化到“類”。對是否公開細化到“目”並沒有提出明確要求。這樣,公眾既看不出這些花費是否真實,也難以判斷這些花費是否合理,依然是雲裏霧裏。
同時,國務院要求中央部門公佈的三公經費只限于財政撥款的部分,而在很多實權部門,財政撥款之外的行政收費、尤其是各單位不納入財政預算的“小金庫”往往是三公消費的重要來源。
公開三公經費原本是溫家寶總理及其領導的國務院取信於民的“妙招”。多年來,一直有媒體報道,我國三公開支一年大約9000億元,可以建一兩個三峽工程了。中國政府的行政成本過於高昂近年來飽受詬病,這也嚴重影響了政府的公信力;而且,三公經費早已是隱性腐敗的溫床,與三公相應的潛臺詞是“特權”、“享受”、“浪費”,正是這些潛臺詞的存在,使三公消費最為民眾所詬病,且沉疴已久,積重難返。把“三公”消費真正放到陽光下,公開透明,是預防和遏止腐敗滋生與蔓延的重要舉措。
不僅如此,一個沒有預算的政府是不透明的政府,一個不透明的政府不可能是民主的政府。一句話,財政不透明就沒有民主。公開三公經費,自覺接受社會公眾監督,將是中國改革的最佳突破口。中央可以把財政公開作為改革“多米諾骨牌”中的首張,然後帶動預算透明化體制改革,進而影響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漸進並影響深遠地切入政治體制改革。
總的看來,中央部委曬三公經費僅是一個開始。中央應該儘快進一步細化和完善財政公開制度。中央部委公佈了,地方各級政府也必須儘快跟進;而且 “三公”經費曬出來了,為防止原來公款送禮等腐敗轉移到其他項目中去,就得加大公開項目,真正實現陽光財政;更進一步,應該像香港特區政府那樣,細化、嚴格到一張公務用紙、一張桌椅的使用和維修都有規定,對所有的公務車使用統一標識牌照,且對公車使用進行嚴格的時間、地點、油量、里程等登記;對公款請客報銷要附上菜單和出席人名單,對公費出國也要附上詳細的日程和活動安排等等都應詳細記載,讓政府用每一分錢都接受監督。
最為關鍵的是,對那些拖著不公佈,或者公佈情況不實的部委領導人應該及時查處並糾正,做到殺一儆百,否則現在轟轟烈烈地曬三公,真正的效果不大,公開三公經費的根本在於明確監督主體。但在現行體制下,人大似乎在預算上始終監督不力;多數民眾則是操不了這份心,而媒體所能做到的恐怕也只有傳遞消息與吶喊了。隨之而來的是,曬三公的力度及隨後改革的程度,恐怕進一步地考驗中國政府及其領導集體的團結程度與決心。
作者係戰略觀察學者
中國經營報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