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洋種子完成中國市場布陣 佔據市場80%利潤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0日 18: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報業網-南方農村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本報記者易旸揭育聰李曉芬

  “我國8000多家種子企業,沒有一家市場份額達市場總量的5%,前20強的銷售額加起來還不如一個孟山都。”11月25日,在廣州舉辦的2009中國國際種業峰會上,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副主任劉平直陳中國種業的尷尬現狀。

  2000年,我國種業市場對外開放,美國杜邦、美國聖尼斯、瑞士先正達、荷蘭瑞克斯旺等外資種業集團趁機大舉搶灘中國市場。目前“洋品種”已控制我國蔬菜種子50%以上市場份額。對此,業內人士喜憂參半:外資進入可以提高我國種子行業的競爭意識,儘快與國際接軌,但又擔心其憑著強大實力滲透制種業進而掐住中國農業的“脖子”。

  中國種業數量大實力弱

  “國內種子企業難以擺脫‘雜、多、亂、小、散’的現狀,綜合實力差。”劉平介紹,目前全國共註冊種子企業8000多家,有效經營區域為全國的育繁加銷一體化的大型種業不足80家,擁有自主品種權的企業也僅100余家,而經營不再分裝種子的私營代銷店高達10萬家。2006年,我國前10大企業的銷售總額為48億元,僅相當於全球十強種子企業銷售額的6%。

  “一個省平均年審100個水稻品種還不夠,甚至要達到150甚至200多個。全國各地都在搶審農作物品種,審定數量夠多了,但真正算得上新品種的卻非常少。”劉平説,審定品種如此之多,並不是因為中國的育種能力大幅度提升,主要還是品種審定制度上存在嚴重缺陷,國外一個品種審定需要經過兩個環節,第一個叫DUS測驗,第二個叫VCU測定,而中國省略了DUS環節,從而導致市場上新瓶裝老酒、老瓶裝新酒等侵權現象頻繁出現。

  按理説,新品種審定推廣能夠增産,但目前廣東水稻平均單産僅有385公斤/畝,比2000年還減少了35公斤/畝。從遺傳生物學分析,這些審定的水稻品種並不是創新優良品種,只是一些新品係的組合。品種審定的缺陷讓種子企業不願對育種創新加大投入。中國只有不到1.5%的種業企業具備創新能力,用於品種研發的投入不到銷售額的1%,低於國際公認的“死亡線”。而國外企業一般為8%-12%,如孟山都2008年研發資金為9.8億美元,佔年銷售額的8.6%。

  質劣導致價低。韓國進口的白玉蘿蔔種子400元/斤仍供不應求,國産蘿蔔種僅4元/斤,卻無人問津;國外引進的雜交芥藍種子300元/斤,而國內自繁的芥藍種低至30元/斤也無人買。洋種子令農民增收穫利,卻讓本土種子公司難以生存。廣東省種子公司就是一個例子。上世紀中後期,哪怕是常規選育的白菜、蘿蔔、生菜、芥藍、通菜等品種,市縣一級種子公司也得排隊搶購。不過,現在這已成為歷史。據了解,目前國內蔬菜種子50%以上的市場份額已被外資佔領,幾乎涉及所有蔬菜品種。棉花種子市場也是節節敗退,轉基因大豆大舉入境……最近幾年,國外大公司又進行聯合,開始進軍我國大田農作物種子市場。

  洋品種佔據市場80%利潤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種子需求國,常年用種量為300億公斤,價值達500億元。巨大的市場空間吸引孟山都、杜邦-先鋒、先正達等跨國種業巨頭紛紛搶佔國內市場。目前,全國有49家持有效證照的外資企業,包括獨資、合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等各種類型。

  早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孟山都、法國利馬格蘭、瑞士先正達等陸續在東部地區設立辦事處。由於種子對當地氣候、土壤有一定適應性,外資種業加緊實施管理人員和技術研發等方面的本土化策略。1998年以色列海澤拉種子公司、瑞士先正達種子公司在山東壽光建立實驗站,試驗、培育蔬菜新品種。

  “洋品種”蔬菜依仗其在品質、産量、抗病性等方面的優勢,佔據市場80%以上利潤。種子售價之高,令人咂舌,荷蘭甜椒品種“蔓迪”更是開出了每克種子180元的天價,1克種子相當於1克鉑金。以“中國第一菜園”壽光為例,國外公司每年銷售其高檔菜種就賺取6億元人民幣。

  根據中國法律,外資企業在中國經營種子業務必須成立合資公司。近年來美國先鋒公司在大田作物種子市場上的擴張最受矚目,2002年12月和2006年12月先後和山東登海種業和甘肅敦煌種業成立的合資公司,先鋒佔49%股份,致力於玉米雜交種為主的農作物種子研發、生産和營銷。先鋒公司先進的管理水平和營銷方式讓登海種業和敦煌種業的實力躍居國內市場前列,2008年登海種業銷售收入的主要來源即是合資公司推出的玉米品種。另據中信證券日前發佈研究報告,敦煌種業“先玉335”今年有望為上市公司貢獻1.8億元左右的利潤。

  目前北方大棚蔬菜品種競爭達白熱化,外資公司逐漸轉戰南方市場。據廣東某經銷商介紹,目前華南地區基本還是國産種子的天下,但先正達、聖尼斯等外資企業在廣東銷售額逐年擴大,部分品種如青花菜、高價值菠菜的市場幾乎全被外資企業壟斷。

  憑藉其先進的科技、雄厚的資金、豐富的國際市場運作經驗,國外種子公司逐漸蠶食中國種子市場,用山東登海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登海的話説:“東北的種子市場已被外資全部佔領,西北市場被歐美瓜分了。”

  時至今日,外資巨頭基本上完成了在我國的種業布陣。

  通過合作提升自主技術

  外資公司會控制中國種業嗎?對此,鐵嶺先鋒種子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書庫堅決否認,跨國公司間還存在強大的市場競爭,公司經營的目標在於利潤,與政治無關。況且,跨國公司的先進經營理念將引領和促進中國種業的現代化、産業化,而提供的優質産品會使中國農民受益。

  “中國種子企業剛開始會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但只有競爭才能使國內種子企業成長。”孫書庫説,這種情況類似于家電、通訊等行業,國內的品牌完全可以由此成長起來。

  “當前中國還需要與跨國企業合作,畢竟他們進行了數十年的科研儲備。”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田冰川説,關鍵是能否通過引進、合作來實現自主技術的提升,進而研發出更多的優秀植物新品種。

  通過與美國先鋒公司合作與競爭,登海種業保持了與國際市場接軌的競爭力。近年來,登海種業育出了10多個超級玉米新品種,平均畝産達1000公斤以上,其中“超試1號”將世界夏玉米高産記錄提高到1402.86公斤/畝,比原紀錄提高了306.57公斤。抗倒伏、抗病毒、單粒播、節約肥水等優良品質使得該系列新品種市場前景看好。該系列新品種本月中旬投放市場,目前已收到近8000萬元預付款,其盈利能力可見一斑。

  此外,政府的導向意圖也非常明顯。從2008年開始,農業部開始逐步停止推廣國家審定品種近400個,此舉被業內認為是“良種驅逐劣種”的最直接表現,將有利於選用良種,凈化種子市場,減少市場供給和種子的價格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