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什麼樣的“催熟劑”才能催熟監管者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0日 08: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這幾天關於催熟劑的話題再熱。連日來在山東、安徽、江蘇等地記者調查發現,外表紅彤彤的西紅柿,碧綠帶刺的黃瓜等,很多蔬菜是在還沒有成熟時被抹上催熟劑提前上市,進入百姓餐桌的。而在山西太原的農藥市場,這種沒有標注成分構成和用途的催熟劑行情極好,“都快賣斷貨了”。(《山西晚報》8月19日)

  催熟劑不是一個新鮮話題。從最初的生産新技術,到如今“誰家大棚不用這個?幾乎是100%用”的漫長歷程,關於催熟劑的話題就從來沒有消停過。有害説、無害説、外國也用説、應當取締説、安全使用説、不幹不凈吃了沒病説等,聽得人耳朵都起繭了,但催熟劑産業、使用催熟劑的果蔬生産者,則對於眾説紛紜無動於衷,也在不斷發展壯大之餘,顯示出了“走自己的路,讓人家去説吧”的超然風度。

  夾在其中貌似比較尷尬的恐怕仍是監管部門。聯絡到眼下關於催熟劑監管現狀,就不乏專家直陳監管困境的存在:催熟劑的使用標準不健全,相關監管部門很難也很少去監控菜農是否規範使用這玩意,“催熟蔬菜”是否安全本身一直是一大“謎團”。既無法確定相關催熟劑産品的安全性能,又無法做好此類藥物實際使用的檢測和控制,相關部門一再坦承監管沒有辦法或者“不關我的事”,到底傳遞出了什麼信號呢。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催熟劑在大量地催熟著果蔬,但相關部門的監管水平卻越來越顯得不成熟。比催熟劑廣泛使用更可怕的是,相關部門乾脆破罐子破摔,面對氾濫的催熟劑舉手投降、放棄監管。

  相關報道都指出,乙烯利成本僅幾元,在蔬菜生長中大量使用後,可以帶來可觀的收入。貌似這樣一個産業鏈的存在正帶來一個事實上的“多贏”局面,這顯然是一種虛假的繁榮。為什麼大量的果蔬豐收後直接爛在地裏,棄在市場上?除了加工不足、物流不暢外,我們的果蔬名聲欠佳恐怕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還是回到催熟劑監管的正題上來。這種監管至少應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對催熟劑産品自身無毒性和合法性的監管;二是催熟劑在果蔬上使用情況的監管。催熟劑也不是天外來客,從生産到市場到田間地頭的廣泛應用,明眼人應該不難在相關監管部門的大蓋帽上找到對應的職責光環。

  看來催熟這些不成熟的催熟劑監管部門,才是當務之急。不敲打難成人,無監管不成熟。正如催熟劑之施之於果蔬一樣,沒有外力的催熟,監管部門也不可能自動成熟起來。從這樣的意義上講,對失職的監管追責,應該不失為一種最有效的“催熟劑”。嚴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