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張茉楠:警惕出口轉內銷推高貿易順差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9日 18: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上海金融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今年上半年出口形勢喜人,在全球經濟停滯不前的情況下,中國外貿出口逆勢上揚,月度出口再創新高;而另一方面,近日鬧得沸沸颺颺的達芬奇造假門也再次讓“出口轉內銷”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讓我們不得不反思這背後的深層次原因。

  達芬奇造假事件引發人們對假洋貨的關注,“達芬奇們”不僅通過“一進一齣”的價格操縱獲得超額利潤,同時還享受著高額的出口退稅,造成國家稅收的流失。我國是以加工貿易為主體的生産體系,稅收減免、出口退稅、成品關稅減讓速率大於原材料減讓速率造成的稅率倒挂等政策,是造成“出口轉內銷(又被稱為國貨復進口)”現象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我國的內、外貿長期以來實行分別管理,採取不同的稅收政策。內貿要徵收增值稅和消費稅;而外貿為促進出口,實行出口退稅。材料、零部件、初級形態製成品及半製成品的國內生産單位通過出口,可直接獲得出口退稅,同時國家對加工貿易方式的進口實行減免稅政策,因此從境外進口材料、零部件、初級形態製成品及半製成品,就可以享受減免稅優惠。這樣,國內的材料、零部件、初級形態製成品及半製成品通過出口,使出口企業得到了國家退稅的好處;又通過加工貿易名義下的進口,使進口企業得到了國家減免稅的好處。

  達芬奇的造假模式早已不是什麼密碼,許多外貿企業在進行來料加工、出口貨物時為了能夠免去入關、出口退稅等一系列手續,甚至採用保稅區“一日遊”的手法,實現“國貨復進口”。由於“國貨復進口”在貿易統計上,通過加工貿易項進口一般不計入進口,而出口卻按正常計算,這就造成了順差虛增。1980年,中國國貨出口復進口僅有0.24億美元,大部分來自海外退貨。但據海關統計,到2006年末,國貨出口復進口的年度累計達到733.6億美元,已經超過了中國全年從美國的進口額。而近幾年,我國“國貨復進口”規模逐步擴大,僅以深圳為例,今年前5個月,國貨復進口122.8億美元,增幅達58.9%。

  當前,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發達國家飽受債務危機煎熬導致外需不振,消費低迷,然而我國出口貿易卻逆勢走高,出口成績驚人。今年上半年,出口貿易同比增長24%,6月份出口1619.8億美元,更是創下了月度出口規模新高。這當然與中國出口綜合競爭優勢依然強勁相關,但是屢屢發生的假洋貨以及企業“留洋潮”事件,也足夠讓我們擔憂,中國高速增長的出口貿易中到底有多少“出口轉內銷”的虛增成分?因為“出口轉內銷”不斷增長的勢頭,顯然已擾亂了正常的外貿秩序,扭曲了中國外貿數字。

  出口驅動型增長、“雙順差”國際收支格局,是導致鉅額外儲的結構性因素,隨著外匯儲備的持續增長以及央行實施的“沖銷干預”政策,使得我國外匯佔款大幅飆升,從2002年末到2011年5月末,外匯佔款由2.21萬億元增加到24.39萬億元,增長11倍,外匯佔款遠遠超過外匯儲備餘額。這使貨幣供給的內生性增強,不僅導致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給量的主動性和靈活性大大下降,也造成了流動性調控的政策困境。

  此外,在日益巨大的貿易平衡壓力下,過快增長的貿易順差也引發了國際貿易摩擦,造成了不必要的博弈成本。因此,從短期看,應加快下調出口退稅率,特別是下調那些污染大、附加值不高、資源消耗大的産品退稅率。而從長期看,無論是從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還是戰略發展路徑由外需向內需轉換的需要,改革甚至逐步取消出口退稅制度,應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