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除達芬奇家居涉嫌原産地造假,“洋奶粉”施恩、澳優等也被曝光是國內企業品牌
國貨為何熱衷取“洋名”
●企業喜歡起洋名源於消費者對某些産品不信任,企業自己也覺得國外産品比自己的好。
●自主品牌在國際上的地位與我國“世界第二大”的地位極不相稱,亟須打造更多有國際影響力的民族品牌。
近期,達芬奇家居涉嫌原産地造假風波引起人們對洋品牌的關注。此前“洋奶粉”施恩、澳優,服裝品牌卡爾丹頓等也被一一曝光,發現均是國內生産。如此眾多的品牌亂象讓人深思,為什麼國內企業喜歡給自己取“洋名”?
取洋名商品不勝枚舉,部分名稱具有迷惑性
近些年,本土企業起個洋名字或者貼洋品牌的現象,在消費品領域十分盛行,許多商標品牌“洋氣十足”。筆者走訪了北京市朝陽區一些超市和大望路附近的一大型商場,發現不少食品、服裝等消費品品牌,均是國內品牌,卻起了個“洋名字”,比如美特斯邦威、森馬等品牌。
在商場,筆者看到“鴻星爾克”這一國內體育運動品牌,其實這是一家福建泉州企業生産的。然而,當問及消費者知不知道“鴻星爾克”是國産品牌時,店中購物的薛大媽説:“我一直以為是美國的品牌呢。”
筆者發現,一隻品牌為“庫奇酷派”的皮包吊牌上註明,該皮包的製造商是意大利來登堡國際(香港)有限公司,而産地卻是在廣州。另外,據了解,該品牌在網上根本查不到任何品牌信息,也沒有官方網站,産品只在淘寶等網店上有售。
在一家意大利男裝品牌阿爾皮納的運動服專賣店中,所有服裝的生産廠家都是阿爾皮納在中國的合作夥伴“福建晉江大鯊魚鞋業有限公司”。店員稱,所有服裝的面料都是意大利進口的。
一些國産品牌的名稱極具迷惑性。家住西單附近的韓小姐表示,自己經常去美特斯邦威和森馬的店裏買衣服,之前一直還認為是美國的牌子,後來才知道是國內企業取的“洋名”。
在採訪的過程中,也有部分消費者表示,自己不是太注重購買的産品是否是“假洋品牌”,只要産品質量過關,其他的都無所謂。
洋名盛行源於消費者對某些國産商品不信任
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院長黃升民認為,起洋名字的風氣從上世紀90年代起開始盛行。本土企業之所以愛起洋名字,主要跟國人的消費習慣和觀唸有關。“同樣的産品,起了洋名字接受度不一樣,價格也不一樣,這就促使了很多企業通過起洋名字來提升品牌認知度和企業利潤。”黃升民説。
品牌研究專家李光鬥認為,對中國産品起洋名字的現象,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部分是已經比較知名的品牌,通過起洋名字來加快國際化的過程,比如海爾、聯想。海爾、聯想本來是本土品牌,但迫切地需要國際化。在這個過程中,它們使用了Haier、Lenovo這樣的名稱,這樣的名稱在國際上很受認同。現在在國內宣傳的時候,它們也更多地使用洋名字,通過這樣統一的品牌名稱來加強推廣效果。“不可否認,英語是世界主導語言,目前出現了漢語拼音化的趨勢,因此採取中英文相結合的Logo,推廣時甚至以英文名稱為主,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李光鬥説。
另外一部分起中文名的時候看起來就很像洋名字,這樣就有些矯枉過正了。起洋名、“穿西裝”的現象,公眾沒有必要在心理上一概排斥,應當以開放的心態接受。但部分品牌存在系統性造假的問題,比如原産地造假、産品質量造假的問題,這就是很大的問題了。對這一部分品牌和産品,政府理應加強監管,堅決杜絕。
中國企業之所以喜歡起洋名字,從根本上講,是對某些行業的産品不信任,或者某些産品就是覺得國外的好。而日本的國民心態跟我們恰恰相反,他們對本土品牌非常信任。在日本,很多進口的産品都要想辦法貼上日本的品牌,“甚至連進口的大米都要在本國的農田或者加工廠裏走一遍,然後貼上本土的品牌。”李光鬥説。
“有些行業我們還是比較有自信的,比如説茶葉,國內企業生産的茶葉就不大可能起個洋名字。”李光鬥説。
“世界第二大”呼喚更多自信大氣的自主品牌
就像家長給孩子取的名字,企業的品牌商標也寄託著企業的良好心願,留存著時代的烙印。比如“張裕”、“寶大祥”、“狗不理”等老字號,充滿了那個年代企業經營者的審美和經營理念。國內企業熱衷於取洋名,是國門打開後的經營環境和大眾消費心理髮生巨大變化的産物,“請進來”、“拿過來”,成為許多國內企業積極參與市場競爭的共同心願。取洋名,成為他們追趕世界潮流的一種標簽。
但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迅速成為“世界工廠”、“世界市場”。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土”、“洋”的差別逐漸模糊,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取得很大提升,甚至一些跨國企業紛紛本土化,入鄉隨俗,取中文名,強化中國味。
“目前我國GDP已經居於世界第二,在世界經濟中的話語權不斷增強,但我國的自主品牌在國際上的地位,與我國在世界經濟的地位極不相稱,我國亟須打造更多有國際影響力的民族品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范志勇説。
靠起洋名字對提升我國品牌的作用肯定是很小的。“在提升自主品牌方面,我們缺的不是製造能力和産品質量,從根本上講缺的是誠信。”范志勇説,“因為品牌本質上就是對消費者的一種承諾。”
此外,消費者盲目崇洋媚外的心態必須引導和改變。“消費者的心態和企業行為實際上是緊密相連的,不能全怪企業。”黃升民説,“國內消費者必須明白,我們消費品的製造能力已經完全可以和國外媲美,因為即使是真正的國外品牌,很多也是在中國加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