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豆油企業榨一噸虧200元 677萬噸進口大豆"睡"港口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5日 07: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經網-每日經濟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限價令”一延再延,大豆壓榨廠的開機率也是一降再降。

  在食用油限價令的影響下,國內一些油脂加工企業為降低持續數月的效益虧損,已經開始放慢生産速度。最新監測數據顯示,當前國內主要港口進口大豆庫存677萬噸,較上周同期增加13萬噸。

  港口工作人員表示,現在港口中幾乎所有的貨主都早已過了30天的免存期,貨主需每天繳納0.6元/噸的滯期費。而據業內人士介紹,小包裝食用油企業壓榨一噸進口大豆,平均虧損200元左右。

  中華油脂網信息主編郭清保表示,“相比于至少200元/噸的生産虧損,加工企業當然選擇0.6元/噸的滯期費。”

  開工賠油企寧繳百萬滯期費

  “價格應該要漲,不然就沒法幹了。”昨日(7月14日),山東省日照市一家油脂企業的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大倒苦水。

  據了解,去年11月底,國家發改委下達“限價令”,要求中糧集團、益海嘉裏、中紡集團、九三油脂4家食用油企業不得再上調小包裝食用油價格。由於這4家食用油企業佔有主要的市場份額,其他企業也只能跟著“限價”。而市場流傳的説法是限價政策將延續到8月15日。

  在限價政策延續之後,國家糧食局又先後啟動了兩批定向銷售。6月份啟動的第三批定向投放的大豆是212萬噸,菜籽油是45萬噸,均低於市場價格。雖然國家給予中糧、益海嘉裏、中紡、九三油脂的定向食用油原料價格偏低,但由於生産規模較大,而獲得國家定向銷售食用油原料的數量有限,導致這些企業受限價政策影響虧損嚴重。

  “對於拿不到定向投放油料的中小企業而言,限價令期間國際大豆漲幅超過10%,工廠的成本壓力進一步增加。”郭清保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終端産品價格受限,為了減少虧損,一些企業選擇了停工減産,甚至把已經進口的大豆也滯留積壓在國內港口。近期,上述日照油企負責人曾到日照港石臼港區的散糧倉庫查看庫存,他表示,“到處都是大豆,嵐山港、青島港等碼頭的散糧倉庫都堆滿了”。

  同時,據九三油脂內部人士透露,包括九三油脂在內,部分企業的進口大豆被滯壓在大連北良港內。而作為全國最大的糧食碼頭,大連北良港目前大豆的庫存量高達50多萬噸,比去年同期高出一倍。

  據了解,貨主在港口倉庫存放大宗商品一般有30天的免存期,過了免存期,貨主要繳納每天0.6元/噸的滯期費。而北良港工作人員表示,現在港口中幾乎所有的貨主都早已過了免存期,依然選擇把大豆存放在港口。僅在5月份,一家大型企業就付了100多萬元的滯期費。

  鬧“錢荒”轉機或在中秋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從中華油脂網獲悉,當前積壓在大連北良港、青島港、秦皇島和天津港等國內主要港口的進口大豆庫存為677萬噸,較上周同期增加13萬噸。

  中華油脂網分析師李飛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由於壓榨利潤水平不高,加上資金壓力等問題,大多數中小加工企業存在持續停産、限産的情況。“大豆壓榨廠的開機率今年以來不理想,正常開機率應該在40%~50%,當前卻只有20%~30%。”郭清保表示。

  據中華油脂網監測,自去年11月以來,國內大豆壓榨企業已持續近8個月虧損,開機率逐步下降,持續的高庫存及壓榨虧損,致使各工廠大幅調整後期大豆的進口計劃。

  海關總署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6月,中國累計進口大豆2580萬噸,同比下降8.1%。今年6月份中國進口大豆數量為430萬噸,比去年同期減少190萬噸,降幅達30.6%。此前,美國農業部預計2011/2012市場年度,中國進口大豆的數量將達到5800萬噸,比上一年度增加400萬噸。

  郭清保表示,如果按照今年上半年的態勢發展,中國今年進口的大豆數量很難超過2010年。

  除了限價令一延再延,今年上半年以來,在央行“一月一提準”,以及3次加息的趨緊貨幣政策下,大豆加工企業也鬧起了“錢荒”。郭清保分析稱,貨幣政策緊縮導致企業資金利息成本加大,企業採購的積極性受挫。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下半年貨幣政策會隨著通脹得到控制而逐步放鬆,屆時,大豆加工企業的資金鏈可能會相對寬鬆,大豆低迷的行情會有所扭轉。

  李飛表示,目前來看,市場行情持續低迷,大豆加工業生産還沒有明顯好轉的跡象,這種狀態持續到中秋節前後的可能性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