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富翁變負翁 外資銀行大秀理財魔法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3日 10: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投資與理財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文 | 馬樹娟

  百萬千萬的資産,經外資銀行 一“理”,反到所剩無幾,富翁變“負翁”的故事正在國內的富人圈內屢屢上演。

  近日,知名出版人洪晃在其個人微博上炮轟德意志銀行,稱該銀行的私人理財是“全世界最壞的服務”,自己快被理成“無産階級”了。

  作為一個擁有270余萬“粉絲”的公眾人物,洪晃的該條批評微博引來大量的轉發和評論。一時間,外資銀行的理財能力和服務品質被置於輿論的風口浪尖,也引發公眾的質疑。

  自2004年光大銀行首開國內銀行理財先河以來,為了增加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國內銀行理財市場迅速發展起來。時下,為了滿足銀監會嚴格的存貸比標準,將儲戶的存款留住,銀行業再次掀起了理財産品的銷售熱潮。

  根據普益財富的數據,僅今年一季度,銀行理財産品的發行數就達到了3691隻,同比增幅達107.71%;發行規模約4.17萬億元,已超過2010年全年銀行理財産品發行規模的一半。

  在理財産品的銷售隊伍中,外資銀行曾以其高端、專業的形象,吸引了不少內地富裕階層。然而,在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中,不少外資銀行所銷售的結構性理財産品都折戟于不斷下行的資本市場,凈值迅速縮水,一些富翁損失慘重。

  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 高級合夥人肖金泉就曾遇到這樣一位客戶。該客戶于2007年8月購買了香港星展銀行 一款名為“KODA”(累計期權,一種複雜的金融衍生産品)的理財産品,這不僅讓她的8000萬元投入血本無歸,還讓她倒欠了銀行近億元,真正是由“富翁”變成了“負翁”。

  如果説,外資銀行理財産品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業績乏善可陳還情有可原的話,那麼在隨後經濟逐漸復蘇的過程中,仍有産品出現嚴重虧損,就有點説不過去了。

  普益財富統計顯示,2011年前4個月,就有多款外資理財産品表現平平,其中花旗銀行的“百達基金——精選品牌(歐元)”同期跌幅更是達到20%。

  洪晃“被理成無産階級”的微博發出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也發表微博表示:“經歷一次危機衝擊之後,外資銀行要在理財市場恢復聲譽和信任,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此外,據了解,洪晃本人並非德銀中國的客戶,她在中國境內沒有開戶記錄,應該是在海外開的戶。在法律適用方面將視情況而定。

  專家表示,如果是同外資銀行的境內分支機構簽訂理財合同,則受我國法律保護,我國相關法律對這方面的規定是非常明晰的。如果是同境外銀行簽訂理財合同,則會帶來一系列法律適用上的問題。

  中國新富人群的擴大和財富的快速積累,讓一些境外銀行垂涎不已,一些銀行的理財顧問繞道內地,遊説投資者將財富交予其打理。在這種情況下,合同的簽約地便成為投資者權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的關鍵點。因此,專家提醒,如果投資者在理財顧問的遊説下去境外簽約,由於簽約地不屬於我國法律的管轄範圍,則不受我國法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