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柳絮
據《羊城晚報》報道,一組有關廣州交警查扣電單車的現場執法圖片日前在微博瘋傳,圖中數名交警涉嫌對一送水工粗暴執法。對此,廣州交警在微博上正面回應,稱網友有誤解,事件真相是“車主羅某拒不配合執法並踢打民警和協管員,現場民警和協管將其控制並移交黃埔派出所處理,羅某現已被黃埔分局行政拘留七日”。
説車主不配合執法,我相信。因為“無牌無證殘疾人車、摩托車沒收後不予發還”的新規頒布後,“五類車”車主暴力抗法事件大幅增加。廣州街頭撕心裂肺的“誰收車,我就拼命了!”“這車是我貸款買的,不能收”的吶喊,總是聽得人心底一陣悲涼。
可以説,近來因加大力度整治“五類車”,廣州街頭頻頻上演“全武行”:除了送水工一事,7月6日,一名從事非法運營的車主點燃油箱抵抗執法,所幸執法人員及時滅火,未造成人員傷亡;同日,一位從事非法運營的殘疾人車主為逃避攔車執法的協管員,將協管員拖行約200米,最終被交警的警用辣椒噴霧嗆到雙眼流淚,導致三輪車失控翻倒在地……
車主抗法,交警執法也就不可能溫柔,雙方相遇,場景自然不會讓圍觀群眾感覺和諧。而送水工、殘疾人車主、搭客仔這類底層人群,和被城管驅逐的小販一樣,天然地會得到更多圍觀者的同情。於是,交警涉嫌粗暴執法的“誤解”也就産生了。廣州對“五類車”有“剛性需求”,這是幾年來“五類車”歷經整治而難根絕的一大根源。在公交路線未能覆蓋城市“毛細血管”現狀之下,市民選擇搭乘“五類車”實為無奈之舉。既然剛性需求擺在那,輕飄飄一句“提醒市民為了自身生命財産安全,拒絕搭乘‘五類車’”有意義嗎?社會發展有其規律,徹底取締“五類車”不可能一蹴而就,主政者若能認清這個現實,或許能夠少來幾次這樣運動式的整治。
據報道,從今年3月以來,因查處“五類車”而受傷的交警已超過100人,目前查處“五類車”的執法隊伍裏已有特警參與,以隨時遏制暴力抗法——事件的走向真是讓人憂心忡忡:“武裝力量”的完善真的有助於“五類車”的整治嗎?
看看這幾日,僅報紙就報道了兩例因抗法而被拘留的“五類車”車主,試想,他們放出來之後,工作還能保住嗎?沒收的車子要不要賠償?買車的貸款怎麼還?又要去哪打工賺錢養家……一系列的惡性循環難道不是拜“五類車”整治所賜?這一肚子的怨氣,又可能給社會增加多少不穩定因素?
看來,“五類車”到底該如何整治這一問題亟需通過一場公開徹底的社會辯論來探討,否則,廣州街頭隔段時間就來一次貓捉老鼠似的“五類車”整治必將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竊以為,像目前這樣做給上面看的“五類車”整治,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給人家一條活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