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水危機逼近紅線 轉型逼向底線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6日 10: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半月談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守住我們的生命之源

  進入6月中下旬以來,連續強降雨天氣使長江中下游地區特大旱情緩解,“喊渴”的大地稍稍“解渴”。但是,從長遠來看,全國性的水危機警報並未解除,我國是個缺水國家、人均水資源量排名全球第109位的嚴峻事實並未根本改變。

  水,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結合而成的最簡單的氫氧化合物,看似尋常,卻是生命之源、生産之要、生態之基;看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實則承受力有限,危機四伏。早在1977年聯合國水資源會議上,科學家們就曾預見:“水,不久將成為一個深刻的社會危機。”34年過去了,這一預言已經變成現實,而且,其嚴峻性正在日益加劇。

  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加快水利改革發展被提到關乎“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的空前高度。

  而在影響水安全的各種因素中,自然災害固然重要,但是人為浪費、消耗、破壞等更令人擔憂。尤其是由於文化與制度的雙重缺失,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一些地方官員和企業在片面追求GDP的政績衝動或市場利益驅動下,熱衷於開發各類園區,大幹快上既高耗能、高耗地又高耗水的粗放式工業項目,步步加劇中國的水危機。

  所謂水危機,即指由於人類開發利用水資源超過水資源與水環境承載能力,積累了許多導致水資源供給長期不能滿足人類生存、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需求或水生態系統被嚴重破壞的致災因子,這些因子進一步演變會引發供水嚴重不足,水生態系統崩潰等重大災難,造成國家根本利益重大損失,危及水安全。

  面對寫滿“危機”、“赤字”的中國“水簿”,各級官員和企業、個人必須行動起來,正視基本的國情水情,提高重水、惜水、護水、管水的水生態文明意識,全民共建節水型社會。同時,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終結拼水耗的非科學發展之路。像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一樣,為我們及子孫後代守住水資源紅線,守住中華民族的生命之源。

  五大高水耗“殺手”加劇中國水危機

  ——水危機倒逼中國發展戰略轉型(上篇)

  我國並不是一個水資源得天獨厚的國家,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一直是基本國情水情。一組權威數據令人無法樂觀:我國人均佔有水資源量僅2188立方米,排名全球第109位;全國年均缺水量達500多億立方米;近2/3城市不同程度存在缺水。

  尤其在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今天,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用水方式粗放仍然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突出軟肋。在城鎮化、工業化加速推進的浪潮中,普遍存在於各行業、各地區的各種高耗水“殺手”日益加劇了我國的水危機。

  “工業殺手”——掠奪性水耗

  半月談記者從水利部最新獲悉,2009年中國萬元工業增加值耗水量高達116立方米,是發達國家的2至3倍,而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比發達國家低出15到20個百分點。記者對比數據注意到,在十年前,中國工業萬元增加值耗水量更高,竟達330立方米,分別為日本的18倍和美國的22倍。

  然而,令人憂心的是,“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觀念仍存在於很多人思維中。在重化工業地區,水資源浪費現象尤為突出。

  半月談記者在湖北枝江市採訪時看到:長江兩岸建起了不少化工業園區,有的企業甚至建在飲用水源功能區之上;在枝江姚家港化工園,無序堆放在長江岸邊的廢棄礦渣在雨水的沖刷下流向江中。

  湖北省社科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彭智敏告訴記者,長江經濟帶又被稱為化工帶、鋼鐵帶,沿江佈局較多的是鋼鐵、化工、建材以及原料工業,耗能量和耗水量均普遍偏高。比如,大煉鋼鐵需要大量的水來冷卻,化工行業往往選擇水資源豐富的地區稀釋污染。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有14套化工生産線佈局在沿江,其特點可以簡稱為“三大”,即大耗水、大耗能、大運量。

  在淮河流域,分佈着不少造紙、釀酒、製革、化肥等行業。其中,相當一部分造紙企業並未安裝黑液回收裝置和廢水處理系統。有廢水處理系統的企業也因規模小、處理費用高而無法運轉。

  武漢大學水利電力學院教授李蘭認為,工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以及突出的GDP政績,是一些地方政府力推沿江、沿河工業帶的動因。

  山西面臨採煤嚴重破壞水資源的危機。據測算,每開採1噸煤,要破壞2.48立方米水資源。全省按年煤開採量7億噸計,每年就要破壞17億立方米左右的水資源。不光是採煤耗水,在煤化工項目中耗水問題也極為嚴重。例如,煤直接制油,每噸成品油要耗6噸水;間接制油,每噸成品油要耗12噸水。

  太原市萬柏林區王封鄉前西嶺村位於西山煤礦採區上方,由於多年採煤,村子的水源已經完全破壞。年輕人都已搬離,只剩下十幾位老年人居住。74歲的高應中告訴記者:“現在吃水只能到15里外的王封鄉拉,一次拉上十方水夠三四個月吃。一方水要花30元錢。用過的水都捨不得倒,等澄清後繼續用。”

  “農業殺手”——漫灌式水耗

  在我國用水總量中,農業用水佔了大頭,達到62%。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45,大大落後於發達國家0.7~0.8的水平;我國每生産一公斤糧食平均需要消耗1300公斤水,而發達國家則在1000公斤以下。

  半月談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業仍然採取傳統的大水漫灌的方式,有效灌溉面積僅佔農業灌溉面積的39%。

  地處東南沿海的浙江省余姚市,改革開放以來一直位居全國百強縣市之列,經濟水平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該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説,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的是,當地農業用水方式較為粗放,節水器具普及率較低。

  湖州市吳興區金農生態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施星仁告訴記者:“漫灌式的農業生産方式至少導致2/3的水被浪費掉,而國內目前使用噴滴灌的面積僅佔可推廣面積的7%。美國是世界上水資源較為豐富的國家,但在農業生産上十分重視節水灌溉,全國一半以上的灌溉面積使用了噴滴灌技術。”

  灌溉設施老化、調蓄能力低也是造成農業高耗水的原因。記者在河南、陜西一些大型灌區走訪時看到,很多建設於上世紀70年代的灌溉設施還在使用,已經老化失修,干支渠道破損、淤積和田間工程遭損毀現象十分普遍。

  有“中國糧倉”之稱的河南省,全省沿黃河糧食産區只有5座平原水庫具有調蓄能力,由此出現的結果是:守着黃河缺水吃。

  “服務業殺手”——奢侈型水耗

  伴隨城市服務業的發展,各種洗浴中心、水療SPA、溫泉會所無節制地擴張。有環保組織提出了奢侈型水消費的概念,對服務業造成的水浪費表示擔憂。

  北京市節水辦公室公佈數據顯示:北京擁有洗浴場所約3000家,初步測算年用水500萬噸。由於很多提供洗浴服務的地方由賓館、會所兼營,實際數字不止這些。著名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在其發佈的《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0)》中表述:“北京人口以1700萬人計算,假設每人每月到洗浴中心洗澡一次,每次消耗水量400升,那麼北京每年僅此一項要消耗的水資源就會達到8160萬噸。”雖然這一數據引起北京市相關政府部門的質疑,並及時進行了回應,但不可小覷的是,服務業存在奢侈型水浪費。

  半月談記者在山西省工商局信息中心了解到,工商部門登記在冊的全省洗浴服務業數量在過去幾年內迅猛增長。1990年底,洗浴服務業只有10家,2000年底上升至107家,2005年底上升至560家。2006年到2009年4年間,這一數字逐漸增加至803家、1642家、1960家和2366家。到2010年4月,這一數字已達2428家。

  記者在太原市和平路一家大型洗浴中心看到,僅浴池就有4個,周邊分佈有60多個淋浴頭。大多數人在洗浴時水一直開着,不限制洗浴時間和次數。儘管澡堂也貼着“請節約用水”等標語,但沒有人對浪費行為進行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