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統計數據説房價下降了,可人們感覺沒那麼明顯。”記者近期在京滬等地樓市採訪時發現,市場感受和統計數據存在一定差異。原因是保障房被納入新建住房或新建普通住房的統計範疇,並對整體房價的下降貢獻良多(7月3日《廣州日報》)。
整體房價下降當然是謝天謝地的天大好事,問題是,“被下降”則另當別論,甚至適得其反。
保障房藉以其“保障屬性”和“保障價格”納入新建住房統計範疇,無疑會拉低房價,從而讓房價“被下降”。在各界約定俗成公認將房價視同市場商品房價的當下,房價“被下降”勢必誤導決策層對本輪樓市調控成效的研判。北京房地産交易管理網統計顯示,今年1~5月北京市新建普通住房成交均價為14127元/平方米,比去年下降4.8%。要命的是,面對“下降4.8%”,各方面感受卻迥然不同,尤其是老百姓仍然感覺房價“任憑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房子在地上,房價在天上”。北京一些房産仲介透露,目前通州區域房價出現一定降幅,但其他區域房價基本處於平穩狀態,不少城市仲介購房者大抵持類似觀點。而導致如是感受迥異的重要肇因,乃是樓市成交結構悄然變化,所謂“房價”已然今昔有別。比如,北京“新建普通住房”均價下跌固然與調控政策生效相關,但更與保障房“拉低作用”密係。據介紹,北京今年1~5月成交的3萬套普通住房中,保障房佔近1/5,其價格大都在5000元~8000/平方米之間,無疑,大量中低價位産品成交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整體市場的平均價格。
保障房納入新建住房統計範疇,還為別有用心和居心叵測者玩弄“障眼法”伎倆提供了天賜良機。在土地財政和樓市經濟“成癮性”依賴下,一些地方政府對樓市調控陽奉陰為暗中抵制並伺機反擊。不難斷言,面對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房價“被下降”天賜良機,地方政府和開發商勢必借機大做文章,鼓吹樓市調控已經取得“明顯成效”,叫囂調控收手停止執行“限購”等調控措施。
保障房納入新建住房統計範疇,還有可能對樓市調控和保障房建設産生雙重消極影響。在房價“被下降”的誤導信息信號作用下,勢必派生雙重暈輪效應。一是錯誤信息導致錯誤決策,在房價“被下降”的盲目樂觀下,決策層有可能減緩樓市調控節奏停止調控發力,進而讓來之不易的調控初效前功盡棄;二是在房價“被下降”的盲目樂觀下麻痹大意,默許地方減緩放鬆保障房建設推進進程和落實力度,甚至將今年1000萬套保障房建設的“軍令狀”變成“軟指標”,進而致使保障房建設功虧一簣。
保障房建設的理想願景是藉以增加供給和分流剛需,退燒過熱樓市平抑住房價格,進而達到實現政府居有其屋施政目的和商品房價回歸合理價位調控目的的雙重境界。顯然,當下現實離這一境界還相距甚遠。在保障房快速崛起的形勢下,中國房地産市場正逐漸形成由商品房和保障房兩塊組成的“雙軌制”格局。而目下中國房地産制度體系卻是以商品房為核心架構,保障房制度建設則相對不足相形見絀。因此,當下理應順勢而為加快房地産尤其是保障房制度創新,比如實行保障房價格信息單獨統計發佈等,以推進保障房建設和優化樓市調控。總之,我同意中國指數研究院副院長陳晟的觀點:“房價統計發佈也應加快改革,尤其是對商品房和保障房價格作出區分,防止錯誤信息影響市場,更要提防借此使‘障眼法’誤導調控。”(陳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