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英國金融城潛規則:我的諾言就是契約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2日 16: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華網倫敦7月1日電(記者張越男)在倫敦金融城,人們常聽到這樣一句話:My word is my bond(我的諾言就是契約)。這句話源於19世紀初倫敦證券交易剛剛興起之時,當時的經紀商都是通過口頭約定而非書面契約進行交易,這句話因此成為經紀商的箴言並沿用至今。

  簡簡單單幾個字其實隱含了在金融城做事的一個“潛規則”——誠實守信。無需書面合同來規定相關義務和罰金,口頭承諾便是有效保證;但若許諾者未能履行諾言,他將面臨名譽掃地的危險。

  中國工商銀行(倫敦)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江波告訴新華社記者,在金融城,金融機構之間的交易在電話、口頭或電子郵件確認後即生效,簽署書面合同往往是後補程序,這種做法極大提高了商業效率。

  那為什麼沒有人願意違反這個嚴格來説並不受法律保護的約定俗成的規則?

  江波認為,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可以用“成本收益法”來理解誠信問題。在一個成熟的商業環境中,誠信會帶來收益大於成本的效果,反之則會令收益小于成本。具體來講,在法制健全的條件下,一個公司誠實守信會為其帶來良好信譽,增加客戶忠誠度,吸引更多客戶和合作夥伴,創造更多財富;而不誠信不但會令公司失去信譽,影響長期經營,甚至會受到法律制裁,最終導致成本高於收益。長此以往,誠信便成了大家願意共同維護的商業準則。

  這印證了美國記者安娜貝爾納謝克在其新書《誠信經濟學》中的觀點——“誠信是可以創造財富的珍貴資産”。她在書中還強調了另一觀點:誠信不僅是一種個體行為,它往往會帶來群體性的效果,頗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之意。金融城裏各家公司遵守誠信原則不僅使交易雙方得到益處,也促進了金融城整體的高效運作,對推動倫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起著重要作用。不難想象,如果倫敦金融城傳出“不誠信”的壞名,就不會有眾多來自全球各地的銀行進駐到這一平方英里的彈丸之地了。

  不僅在金融城,在整個英國,誠信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英國購物,收據上都會明確注有“退換貨聲明”,允許消費者在一定期限內全款退貨。這種做法反映了商家對消費者的信任。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史汀生曾説:“如果你想讓一個人值得信任,唯一的辦法就是信任他。”當人們感到被尊重時,往往會以值得尊重的行為來回報對方。

  在英國經商多年的任廣峰先生對此也感觸頗深。他告訴記者,自己公司經營採取“先出貨再付款”的模式。多年經驗表明,與一些國家的客戶屢次拖欠甚至不付款形成對比,英國及其他歐美國家的客戶基本都會在規定時間內付款。偶有未及時付款的情況,在接到賣方催款電話時,都會報以極大的歉意並立刻付款。任廣峰認為,英國人不輕易做出承諾,但他們一旦答應了某件事,便會竭力兌現。

  這的確得益於英國民眾的良好習慣和素質,是長期經濟發達和教育普及的成果,但也與法律的威懾作用不無關係。英國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和透明有效的司法程序,對如何使用法律程序追討不同額度的欠款有著明確規定。對於欠款行為,違法者絕不願意通過法律程序來解決,因為鉅額罰款會使其得不償失,這極大地減少了欠款等違反誠信原則行為的出現。

  諾丁漢大學經濟學教授姚樹潔認為,嚴格法治、全民教育、全面監督、政府表率等都對社會誠信建設起著重要作用,應在健全的法律制度下,盡可能地讓誠信者受益,讓不誠信者受到嚴懲。他在英國多年工作和生活中發現,英國的法律及規章制度對違背誠信的行為容忍度很低。他告訴記者,一位大學校長曾在出差時將規定的公務艙機票換成兩張經濟艙機票,將其中一張給了自己的愛人,儘管總價並未超過原定費用,但他仍因違規操作而遭革職。這種嚴格的監督和嚴厲的處罰措施起到了有效的警示作用。

  目前誠信已成為英國人願意遵守的社會準則,但英國歷史上也曾經歷過誠信危機。19世紀中葉英國工商業高速發展,商家為了追求利潤不擇手段,假冒偽劣商品也開始氾濫。此後,英國政府採取立法、行政、教育等多種手段,用了多年時間才令這種情況得到控制。就此而言,也許當問題引發嚴重後果時往往正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