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CUBN記者 鄧麗娟 北京報道
6月15日,中國生乳國家標準頒布實施已一年。然而就是這個標準,最近因為被業內人士炮轟為“中國生乳標準全球最差”而引起廣泛談論和爭議。
十天之後,衛生部網站刊發了農業部、衛生部兩位專家對相關問題的答疑,同時“開炮”人士仍保留了自己的意見並作出反駁。
其實,作為老百姓,要求並不高:有利於健康就行。企業能否滿足這一基本要求呢?
生乳標準引來爭議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所長、乳品安全標準工作專家組組長王竹天研究員介紹,2008年底衛生部會同有關部門開始清理整合乳品安全標準,經過1年的努力,完成了包括《生乳》在內的66項乳品標準,經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審查通過,于2010年3月正式公佈。
素有“中國奶業第一炮筒”之稱的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在業內會議上説:“新標準中蛋白質含量遠低於發達國家3.0克以上的標準;而菌落總數放寬3倍後,是美國、歐盟標準的20倍。這一標準堪稱世界最低,全球最差。”並稱“中國生乳標準被個別生産常溫奶的大企業綁架”。
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上海)、乳品安全標準工作專家組成員、教授級高工孟先生解釋,《生乳》中設置菌落總數指標主要是為了反映奶牛健康狀況、牧場衛生狀況和冷鏈運輸質量控制情況。隨著奶牛養殖業的發展和養殖水平的提高,養殖環境的改善,生乳菌落總數會逐步降低。
王丁棉會後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應:“舊標準實施期間,南方乳製品企業對生乳細菌總數的要求基本都低於每毫升50萬,廣州的企業能達到10萬以下。據我了解,北方的企業要求生乳細菌總數低於50萬的應該在三分之一以上。所以我説現在的標準和原來以及實際情況比,都降低了。標準高與低,直接影響消費者的權益。”
乳品企業態度如何?
關於這次生乳標準的調整問題,有不少人認為,是因為修改前的標準很難達到。
但王丁棉卻認為達到之前的標準並不是很難的事。據王丁棉介紹,提高蛋白質不需要多難的技術,只要給奶牛提供充足的、優質的飼料,不出三到五天,蛋白質指標立即就會上去。細菌總數也一樣。即使小規模的散養戶,做得好的話,也跟大規模的奶牛場一樣,可以把細菌總數控制在50萬以下。細菌群落與農民的養殖技術根本沒關係,不是農民做不到,而是企業的設施跟不上。
面對紛紛擾擾的“生乳標準”大討論,蒙牛乳業回應本報記者:“乳品新國標是由國家制定的,蒙牛作為中國乳業的一員,嚴格執行乳業國家標準。蒙牛從源頭到生産出廠,每個環節都嚴格把控産品安全和品質。從收奶到産品出庫,全部由中央控制系統設定程序,指令機器人操作完成,整個生産過程都處於無菌密封的環境中,看不到一滴暴露在空氣中的牛奶。在蒙牛,每一包牛奶都要經過9道工序、36個監控點、105項指標檢測。只要有一項檢測項目不合格,整批産品都不允許上市。”
儘管蒙牛等企業的表態看起來令人欣慰,但仍有業內人士反映,為了保障充足的奶源供應,蒙牛、伊利等企業對生乳標準的降低私下裏是持迎合甚至是助推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