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天價買入梵高《向日葵》等名作成“畫奴”
日本人對天價藝術品不再感冒
文 | 蔣豐
日本曾經經歷過“藝術品的瘋狂”。據日本畫商最樂觀的估計,當年以50億美元購入、現仍保存于日本各銀行手中的畫作,
如今最多能賣出14億美元。
曾幾何時,日本有過令人目眩的“泡沫經濟”。那個時候,一路攀升的資産價格,不僅僅局限于“兩市”——股市和樓市,還蔓延到藝術品的價格上。
那個時候,在經濟繁榮的日本,人們把腰包鼓起來的激情與自信,灑向梵高、莫奈、雷諾阿等西方一流藝術大師。有這樣的統計,在1987年到1990年間,國際拍賣會上40%的西方印象派作品落入日本買家的手中。這4年間,日本竟然從西方進口了138億美元的藝術品。
我們中國人知道“房奴”“車奴”,甚至也知道“墓奴”,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畫奴”。在20世紀80年代晚期,日本的銀行大力鼓動客戶貸款購買藝術品。銀行家們高調宣傳,稱西方藝術品是絕佳的升值收藏。這樣一來,許多日本企業和商人花大價錢購買畫作。著名的安田火災和海事保險公司買下了梵高的《向日葵》,付出了3900萬美元。大昭和紙業公司董事長齊藤良平在1990年5月15日,更是揮金如土般地以1.606億美元,收購了雷諾阿和梵高的兩幅畫,其中雷諾阿那幅7810萬美元,梵高的《加歇醫生像》8250萬美元,創下當時油畫交易史上的最高價。不僅如此,日本的美術館等專業機構也被衝昏了頭腦,展開了空前的“大換血”,購置了大量的西方藝術品。1994年,東京都現代美術館以鉅資購買西方繪畫作品,僅美國波普藝術家利希滕斯坦的《發帶少女》就花了6億日元。
一位日本企業老闆這樣説,在當時經濟鼎盛的背景下,由此釋放出來的“基於對未來充滿美好希望”的投資心理和投機能量是任何人都無法抵擋的。這也就是説,當時,日本企業家和商人購買天價藝術品的真正動因是為了投資。
最近,一位準備回國的華人藝術家告訴我,大約20年前,自己的一幅畫作在日本至少可以賣到1000萬日元以上。那時,還經常碰到一些日本企業家來打聽有沒有辦法可以搞到名人的畫作,張嘴就説“如果是真品的話,出個天價都可以”。隨著“泡沫經濟”的崩潰,名畫價格也逐漸跌落下來,現在,這位畫家的畫作一幅頂多賣出100萬日元。從來不喜歡在藝術市場討價還價的日本人,如今在買畫作的時候會主動砍價,儘量把畫作的價格壓得低些、再低些。至於名人名作,你就是送上門去,日本企業家都不會再買了。
據日本畫商最樂觀的估計,當年以50億美元購入、現仍保存于日本各銀行手中的畫作,如今最多能賣出14億美元。這個買賣,賠本賠大了——日本人發現,“泡沫經濟”時期,他們在藝術品方面的投資,除了産生一個轟動效應以外,別無他果。
反思這股熱潮,日本之所以在藝術品市場慘敗,首先在於忽視了本國藝術品消費市場的吸納能力,具有“風向標”意義的高端市場被打開之後,沒有促成購藏佈局和價位合理的中端市場。其次,藝術品價格的瞬間暴漲與大批跟風者的蓄意哄抬,形成愈演愈烈的惡性循環,最後導致大批中低檔的西方藝術品也蜂擁而入,價格如滾雪球越滾越大,以致至今無人接手這一堆爛攤子。日本《東洋經濟》週刊透露,當年隨著梵高的《向日葵》、《鳶尾花》和《加歇醫生像》被買下,大量三四流印象派作品同時流入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後,這些當初高價買來的作品,如今降到半價都難以出售,日本銀行的地下倉庫裏,已經堆滿了抵債的畫作,當年的俏貨成了有價無市的“雞肋”。
因此,今天日本人對天價藝術品,除了覺得傷心、傷時以外,已經沒有什麼感覺了。
相關新聞:
藝術品拍賣天價有貓膩 新華社記者揭開重重黑幕
行家看不懂外行仍涌入 藝術品天價拍賣有點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