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王建:經濟下滑也有內生原因 貨幣政策難治通脹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9日 14: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 王建

  最近許多機構認為6月消費物價水平還要創出新高。果若如此,則證明去年10月以來的緊縮型貨幣政策對目前由食品、輸入、工資等由成本端推動的通脹沒有效果,而宏觀經濟理論説明,用緊縮型的貨幣政策對付由貨幣過多所導致的通脹,在半年後就應該起效。

  雖然用貨幣政策治不了目前的通脹,但貨幣緊縮對增長的壓製作用仍然是不變的,所以目前的宏觀調控格局就是,壓不下通脹卻壓下了增長。去年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率是15.7%,今年頭兩個月降到14.9%,4月降到14.2%,5月降到13.3%。照這個趨勢,6月的工業速度還得降,而由於工業佔GDP的45%,工業速度的持續走低,必然會使今年二季度的經濟增長率下降,可能會降到9.5%以下。

  經濟增速下滑也有內生原因

  有人説,6月會是今年通脹的高點。我不這麼認為,因為目前的通脹主要是被食品推動。比如5月CPI漲幅是5.5%,但食品漲幅是11.7%,近年來食品價格上漲幅度一直是整體CPI的一倍以上,而食品的核心是糧食。今年開春先是旱災,5月又轉為澇災,這種災害性氣候對今年的糧食生産構成不利影響,如果夏糧減産,秋糧也減産,那麼由食品推動的通脹過程在三四季度都會持續,就不可能低於5%了,特別是到秋糧上市的11月,CPI破“7”也有可能。

  宏觀調控必須兼顧增長與通脹之間的平衡,如果為了把通脹壓下來就採取更嚴厲的貨幣緊縮政策,就會把經濟增長率壓得更低。當經濟增長率在9%以上的時候,為了反通脹採取一些貨幣緊縮措施可以理解,但到了增長已經下降到低於9%的時候,還要採取更嚴厲的緊縮措施,可能會導致增長出現問題。

  必須看到,年初以來經濟增長率的節節下滑,不僅是宏觀調控的效果,也有經濟增長內生的原因。有人説,去年的投資增長率是23.3%,今年前5個月已升到25.8%,充分説明了中國的內生需求仍很強勁,也是通脹不斷走高的原因,所以還要繼續實施從緊方針。我認為,這樣看問題不準確。因為人們經常説的投資是“固定資産投資完成額”,不能代表需求。當統計局報出這個數據的時候,這個投資作為需求的身份已經不存在了。另外,一項被完成的投資就是生産能力的供給,所以固定資産投資完成額的高增長,更多地是反映供給能力的高增長,而不是需求的高增長。換句話説,投資完成額是投資需求的“滯後”指數,是新增生産能力的“先行”指數。這是由投資先是需求、後是供給的特性決定的,所以當我們看到投資完成額出現高增長的時候,應當首先想到的就不應當是需求的增長,而是供給的增長。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投資指標中還有兩個是能夠反映投資需求的,一個就是“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這個指標反映的是當前正在施工的建設項目需要的投資總額。去年施工項目總投資額增長率是26.8%,今年頭2個月下降到21.4%,4月末下降到19.1%,5月末又下降到16.5%。

  用去年的投資完成額代表建設能力,其與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的比例,大體可反映出目前的在建項目在目前施工能力下還可以幹多長時間。比如,2007年是上一輪經濟增長高潮的末尾,當年1-11月份累計在建的施工項目總投資是24.1萬億元,而上一年的投資完成額是11萬億元,也就是説到2007年末的在建項目如果沒有新投資發生,也需要2.2年才能完工,但到2010年11月末,投資完成額與施工項目總投資的比例已經下降到1.7,而今年前5個月下降到1.5,或者説如果沒有新項目大批上馬,以目前的投資項目,再有一年半就全部完工了,或者説到一年半以後投資就會“零”增長。

  另一個能夠反映未來投資需求的指標,是“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如果這個指標是在高增長,則未來的投資需求就是走向高漲,反之則是走向低落。2009年上半年,新上項目投資增長率高達93%,反映了當時10萬億元貸款和4萬億元財政資金對擴張投資需求的巨大推動力,但到去年前11個月下降到25.8%,到今年5月末又猛降到只有6.3%。如果用PPI代表投資價格指數,今年前5個月已高達7%。所以,新上項目投資的實際增長率到目前已經是負值了。

  如果從需求角度考察投資,投資完成額就是投資需求的“減項”,而新上項目投資就是投資需求的“增項”。正是由於去年以來投資完成額的增長速度大大高於新上項目投資的增長速度,才使得在建的施工項目總投資從去年11月末的49.8萬億元,減少到今年5月末的42.3萬億元。

  進入新世紀以來,由於消費比重不斷降低,投資需求始終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體,而投資需求的回落,不僅有宏觀調控的原因,更多的恐怕還是在全面過剩的背景下,市場對投資的壓抑。如果不是在2009年以來的反危機行動中,國家通過各級地方政府的投資平臺投資了大量項目,中國也不可能率先走出這場全球性經濟衰退。然而,當擴張性干預措施退出,在過剩的背景下,市場化投資主體仍不願跟進,投資回落就是必然趨勢。

  經濟增長的內生性收縮也表現在庫存的變化上。企業庫存分原料與成品庫存兩部分,這兩部分庫存發生增減變化的意義是不同的。如果原料庫存增加,説明企業看好市場前景,有擴大生産規模的傾向,若是成品庫存增加,則説明市場需求萎靡不振,企業産品滯銷。去年初以來,特別是去年下半年以來,由於輸入型通脹的影響,原料價格持續上漲,而且市場需求較旺,所以企業都傾向於增加庫存以防止今後原料更大幅度的上漲。這表現為去年前11個月的企業存貨增長高達30.9%,比去年的現價工業增長率高出12個百分點。而由於市場銷售通暢,企業的産成品庫存去年1-11月只增長了11.2%,比同期現價工業增長率還低7個百分點。但到今年一季度,存貨增長率仍在高位,達28.8%,反映了通脹對企業增加原料庫存的壓力仍沒有消失,而同期的産成品庫存大幅上升到23.2%。這就不是好的徵兆,反映了今年一季度以來企業已經開始出現滯銷,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必然會出現新一輪的企業“去庫存化”,會加大經濟下行的壓力。

  從消費需求的增長態勢看,也不很樂觀,去年實際消費增長率是15.6%,已經下降到今年5月的10.8%,説明分配機制至今仍沒有什麼改善。因此,對今年就能成功轉向由消費需求主導內需擴張不可寄予太大希望。

  貨幣政策難治目前通脹

  我還是堅持以前的看法,即中國經濟從今年起將進入連續三年的下行期,今年經濟增速會在9%,明年可能降到8%,後年降到7%甚至更低。從宏觀調控看,三季度經濟增長率可能會降到9%以下,四季度可能會降到8.5%以下,從而使宏觀調控的重點從反通脹重回保增長,這個轉向的時點可能是在9月或10月。因為宏觀調控當局對通脹與增長的表現還需要觀察,直到三季度增長率已經確定會低於9%,才可能進行調控重點的調整。

  有人説,加息不止是為了壓制住通脹,也是為了制止出現“負利率”,以保護存款人的利益。這樣的觀點我也不同意。去年招商銀行的報表説明,其佔客戶總數僅1.5%的“金葵花”客戶,所擁有的資産佔招行全部客戶資産總額的67%,這就是一個中國目前收入分配差距的寫照,所以如果用提升利率的辦法保護存款人的利益,實際上是主要保護了富人的利益。

  我反對用利率政策反通脹,並不是認為不需要治理通脹,更不是認為通脹有利於經濟增長,而是因為用貨幣政策治不了目前類型的通脹。所以,應該轉變治理通脹的手段,就是轉向以財政政策為主,比如將財政補貼與通脹率挂鉤,對中低收入人群實施反通脹補貼。

  我們用不著擔心食品、工資和輸入等成本推進型通脹會發展到失控的程度,因為只要是成本推進型通脹,就不會演變成惡性通脹。比如,目前推動消費物價上升的最大因素是食品物價上漲,而食品物價的上漲是因為人地矛盾日趨嚴重。但是中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與耕地面積的減少,每年都只有零點幾個百分點的變化率,這與廣義貨幣M2動輒20-30%的增長幅度是完全不能相比的。因此,惡性通脹只會出現在人為的貨幣過度超發環境下,而對由自然因素所導致的通脹過程是不必過度恐慌的。我個人觀點是,中國目前由食品、工資與輸入所形成的通脹,一般情況下會導致年均6%左右的水平,而中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通脹率在7%以上,我們不是也走過來了?

  縱觀美、日、歐經濟,目前面臨的麻煩一個比一個大,而且嚴重缺乏擺脫這些麻煩的辦法,但中國不同,中國所面臨的麻煩是體制與城鄉差距所導致的分配矛盾。由於中國經濟仍然蘊含巨大的結構調整空間,因此中國經濟通過根本性調整,仍有保持長期較高增長率的前景。對此,我們有足夠的理由保持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