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時評:靈活審慎政策有助抑通脹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8日 15: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上海金融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近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英國《金融時報》上發表署名文章,表示,“人們擔心中國能否遏制住通脹,同時維持其快速發展步伐。對此我明確給予肯定的回答……今年價格上漲將得到有力的控制,我們有這個信心”。  今年以來,我國遭遇了通脹走高的挑戰,特別是二季度以來,CPI數據連續超預期上漲,使得百姓對於政府能否有效控制通脹産生了擔憂,而溫總理此番表態,無疑極大地增強了百姓對下半年通脹壓力緩解的信心。從一些數據來看,通脹能夠得到控制是有堅實基礎的。從國內因素來看,作為構成CPI的重要因素之一,糧食價格目前保持了相對穩定的水平。而農業部近日宣佈,全國夏收小麥已收穫3.17億畝,收穫進度過九成,夏糧增産已成定局,這對穩定糧價和通脹,有著積極的作用。而從輸入型通脹因素來看,雖然歐美國家的通脹都在上升,但由於其經濟復蘇步伐放緩,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已經有所回落,再加上近期人民幣的穩步升值,我國所承受的輸入型通脹壓力有所降低。因此,目前市場普遍認為,CPI很有可能在三季度出現明顯的回落,全年的物價總水平將處於一個可控的區間內。

  我國的通脹水平得到有效控制,其中有世界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但更重要的原因,無疑是中國政府及時採取了一系列靈活審慎、行之有效的宏觀調控措施。正如溫總理在文章中所提到的,中國已將限制價格上漲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首要任務,並推出了一套有針對性的政策。自2009年中期以來,我國一直使用貨幣政策工具吸收過剩的流動性。從2010年1月以來,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和基準存貸款利率分別上調了12次和4次,貨幣和信貸供應因此恢復到了正常水平。應該説,在本輪通脹中,我國並沒有總體的消費和投資過熱,通脹的産生更多源於過多的貨幣供應。因此,讓貨幣流通量回歸到正常水平,無疑是切中要害。

  在貨幣政策回歸常態化的過程中,我國經濟也進一步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雖然二季度以來,PMI等先行指標以及

  GDP增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放緩,但這更多源於緊縮政策給總需求帶來的降溫,也是政府宏觀調控預期的結果。與此同時,穩健的就業增長和廣泛的薪資增長,預示著我國正在逐步向內需型社會轉型。此外,即便我國的貨幣政策逐步回歸常態化,監管部門對於中小型企業的資金扶持力度絲毫沒有放鬆,還多次強調確保為小型企業提供適當信貸支持,這無疑將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下半年通脹壓力有望舒緩,但我們也不能對潛在的通脹風險掉以輕心。在繼續保持靈活審慎經濟政策的針對性和可持續性的同時,還要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這樣不僅能避免因大量投資帶來的經濟失衡和通脹壓力,而且由內需驅動的經濟增長,還能使得薪資增長等可能造成通脹的因素轉換為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促進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當然,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只有依靠各國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才能在保持經濟復蘇和增長的同時,又將通脹維持在可控的水平。溫總理指出,“中國將繼續與其他國家一道承擔共同的責任。我們應當齊心協力,加強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對抗保護主義,改進國際貨幣體系,應對氣候變化及其他挑戰。我們應歡迎新興經濟體的快速發展,尊重不同的發展模式,加大對那些最不發達國家的幫助,以增強它們自我發展的能力,並促進全球經濟強勁、持續和均衡的發展”。這無疑彰顯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應有的態度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