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斯賓塞:中美就業引擎都需維持運轉以防動蕩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8日 07: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財經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興經濟體可組織起足夠的需求增量來維持其自身增長,但這不足以填補發達國家需求大幅下降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邁克爾-斯賓塞(專欄)/文

  當下全球經濟最令人矚目的特徵,是其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的嚴重性,以及各個問題之間的相互關聯程度。後金融危機時代産生了一個增長速度各異的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正在低增長、高失業的泥淖中苦苦掙扎,而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則已經恢復到了危機前的增長水平。

  這一特徵也反映在公共財政領域。平均而言,新興經濟體的債務佔GDP比重降至40%,而發達國家則在向100%前進。不管是歐洲還是美國,都沒有出臺可靠的中期計劃來穩定其財政狀況。歐元對美元的匯率大幅度波動反映出,大西洋兩岸到底誰面臨的風險更高,還沒有一個確定答案。

  在歐洲,這一狀況導致受創最嚴重國家的主權債務數次遭遇信用評級降級,歐元也隨之告急。未來類似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並不能避免。

  美國也一樣。穆迪最近警告,美國的主權債務正面臨不確定性——國會是否願意在帶有濃厚黨爭色彩的赤字爭論中提高債務上限,還遠未可知。債務上限和可信的債務削減計劃,這兩大問題目前依然懸而未決。

  此外,美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亦相當緩慢。其增長動力主要來自面向新興市場,並從後者的需求中獲益的可貿易部門。由於國內需求不足及政府預算嚴重受縛,不可貿易部門仍在停滯中苦苦掙扎。而可貿易部門也沒有大到足以支撐起經濟增長、挽救就業萎靡頹勢的程度。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報告:新興市場經濟的高速增長以及城市化的迅猛發展,正掀起一場全球性的投資繁榮。一個可能的結果,是在接下來的數年裏,融資成本將上升。這會對高負債的國家增添新的壓力。

  調整遲早要來。人們面臨的選擇是用國內儲蓄、生産力提升、競爭力增強來為更高水平的投資融資,或以真實收入停滯不前為代價通過匯率機制實現再平衡。

  在這些結構性問題中,不少問題在危機前並未得到重視,因此市場和政策都沒能及時做出反應。在美國,債務催生的資産泡沫使得國內消費過剩,美國靠其支撐了就業和經濟增長;而在不少歐洲國家,在低利率環境下,生産力滯後留下的空白,一直在由政府填補。

  不論是美國還是歐洲,對財政平衡狀況的評估,均以現有增長模式能穩定持續的錯誤假設為基礎。該假設導致發達經濟體的預算赤字積重難返,財政政策的反週期效果大面積失靈。

  在新興市場,中國經濟規模巨大,且是重要出口市場。因此,中國的經濟增長至關重要。但同時,它還需面對通脹威脅。在缺乏經濟增長支撐的情況下,控制物價和資産價格膨脹是一項要求極高的精細活。

  此外,與美國一樣,中國也面臨著限制收入不平等狀況惡化的挑戰。兩國的就業引擎都需維持運轉或進行重啟,以防止政治動蕩和社會不穩定。至少從目前情況看,不太可能出現大規模的保護主義,但若就業和分配問題得不到有效處理,情況就難説了。

  相對於中東、拉美和非洲來説,亞洲的資源較為貧乏,因此需要擔心不斷上升的大宗商品成本問題。能源安全也是顯著的風險因素之一,特別是在中東地區的人民起義結果尚不明了的情況下。

  新興市場的增長已經成為世界經濟中的亮點,但一系列的風險仍潛滋暗長著。對於這些國家來説,歐美的嚴重衰退,將對其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新興經濟體可組織起足夠的需求增量來維持其自身增長,但這不足以填補發達國家需求大幅下降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市場或許已經將早已遍佈各國且相互交融的宏觀風險組合效應考慮在內了。儘管如此,對所有國家來説,減弱這些風險都有很強的中期利益。但願在了解了這一點後,全世界能夠意識到:各國積極反應、G20和其他國際機構共同努力改善國際政策的協調程度,才是當務之急。■

    作者為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經濟學教授、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