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理財 >

大學生創業質量有待提高 相關政策被指程序繁瑣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7日 11: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眾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核心提示

  在就業壓力不斷增加的背景下,自主創業作為一種非主流的就業方式,對於很多大學畢業生而言,可謂一舉多得。因為創業不僅實現了創業者的就業,也能帶動一部分志同道合的同學去實現自身的價值。然而,較低的創業成功率以及有待提高的創業質量也在檢驗著當今大學生創業者的成色,而更值得思考的是,未來的大學生創業之路該如何走。

  “當時一起創業的,基本都失敗了”

  儘管只有一間近40平方米的客廳作為辦公室,但是除去5個用作辦公間的“小格子”,以及門口一張頗大的接待用桌外,已幾無他物,刻意擺放的盆景給空房間裏添加了些點綴。

  小康已經可以算作是二次創業了。兩年前畢業時創業座談會上的情景依然清晰,但是仔細回想一下,與小康一同創業的幾位同學,初次創業全部失敗。要不是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提供的“避風港”,小康的公司也難逃一“死”。

  2009年5月,小康和一位同學拿著從家裏借來的5萬元,成立了一家網絡公司。本想大幹一場的他們最終沒能獲得初次創業的成就感。到去年,5萬元已所剩無幾,而公司卻沒有起色。就在此時,一直關注小康的就業指導老師給了他最大的幫助,在幫他們找到新商機的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免費的孵化基地。

  反思自己的創業過程,小康覺得,有些大學生根本不了解什麼是創業,有時僅考慮到一兩個關鍵點,沒有考慮到創業需要的全部因素,比如想到了産品,卻忽視了市場。另外,很多創業大學生的視野僅僅局限于校園周邊的市場。事實上,校園市場很小很小,很難孕育大公司。

  “濟南的團購網,我們應該是第一家上線的,但第一家賣東西的卻不是我們,因為我們當時主要是想在校園裏做,再就是我們根本沒有客戶資源,需要一家一家地跑,效率太低了。”小康笑著説,在濟南上了4年大學,只認識5條馬路,在這種情況下開展業務,難度可想而知。

  “創業的比例低,質量也不高”

  小陳是一名自考生,在找工作屢次碰壁後,便産生了創業的想法。他從親戚、同學那裏借來兩萬元錢,和兩位高中同學一起,在學校附近開了家烤雞店。儘管生意還算紅火,但是小陳始終覺得還沒融入到工作中。

  “他們之前打過工,已經學會了相關的製作技術,而我在這方面卻是門外漢,現在我的工作就是打雜、端盤子、洗碗,再就是算算賬。”小陳覺得這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狀態,“這樣下去的話,專業就荒廢了,還有我的社會保險怎麼辦?他們不在乎,我可不能不在乎。”

  最讓小陳頭疼的是,兩位同學的打算是轉讓店面賺取差價,再去別處開店。小陳覺得,這也不是自己想象中的就業狀態。儘管店面至今並未轉讓,但小陳已經開始找工作了,也暫時放棄了創業的打算。

  據有關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業比例不到畢業生總數的1%,創業的質量也不高。

  小康告訴記者,和自己一起創業的那一撥同學,基本上都有了相應的工作經驗,但創業的成功率非常低。並且由於他們本身經濟條件、社會資源條件的差異,有的人沒有體現出自身的專業以及技術優勢,從事的是一種很低端的創業,質量不高。

  “賣麻辣燙、擺地攤,或者是開辦一些連鎖加盟的那種小店,有些人更多地是出於生存,而不是為了自身發展的創業,他們其實應該算作是失業或者半失業狀態。”小康説。

  “可能性”到“可行性”還需多方努力

  從2002年起,鼓勵和幫助大學生自主創業、靈活就業的政策相繼出臺,政府在孵化基地、經營場所等方面為創業者創造條件;創業大學生可申請享受社保補貼、創業補貼、小額擔保貸款、創業帶動就業獎勵等。

  記者了解到,儘管有這些相關的政策,但繁瑣的程序和相對較高的門檻,讓很多大學生創業者望而卻步。在無創業經驗、無啟動資金、無社會資源的情況下,大學生初次創業,往往困難重重。此外,對於未來的發展前景以及自身社會保障的擔憂,往往成為很多大學生放棄創業的原因。

  創業指導專家周先生認為,政府和社會應該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培養創新型的人才,應該將創新和創業結合起來。相關部門在制定創業政策的同時,應該考慮到政策的實效。

  “大學畢業生創業應該是做知識性、機會型的,作為他們職業生涯的一部分,而不是生存型的,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學校應該加強大學生的創業教育,為大學生提供創業實踐基地,增加他們的資源和經驗,這將有助於他們在以後的工作中,更好地去創業。”周先生表示。(記者 劉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