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農業部正制訂生乳分級標準 釋疑“全球最劣”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6日 16: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近日,“中國生乳標準全球最差”的爭論再度成為焦點。昨日,衛生部網站刊發了農業部、衛生部兩位專家對相關問題的答疑。文章中,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上海)教授級高工孟瑾透露稱,農業部正制訂生乳分級標準,引導乳企按照生乳等級生産差異化乳品。

  孟瑾昨日稱,為進一步鼓勵奶牛科學飼養,推進生乳收購“按質論價”的進程,農業部正在著手制訂生乳分級標準,引導乳品加工企業合理使用不同等級的生乳生産差異化乳品。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所長、乳品安全標準工作專家組組長王竹天也表示,衛生部依法正在對乳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實施情況進行跟蹤評價,並將根據跟蹤評價意見對標準進一步修訂完善。乳品企業根據優質優價的原則收購牛乳,將不同蛋白質含量的生乳用於不同類型乳製品産品的生産。

  另外,孟瑾認為,隨著奶牛養殖業的發展和養殖水平的提高,養殖環境的改善,生乳菌落總數會逐步降低。國家鼓勵企業在生乳收購中設置菌落總數分級收購標準,引導奶農標準化規模養殖,不斷提高生乳質量,我們也將根據産業發展狀況及時調整相關指標。

  釋疑

  現行的生乳標準中,乳蛋白含量從1986年的2.95%(每100克生乳蛋白質含量不低於2.95%),降到了2.8%(每100克生乳蛋白質含量不低於2.8%),菌落總數則從2003年的每毫升50萬調至200萬,報道稱,均為歷史新低。

  新國標是否受到企業綁架?生乳降低標準,是否影響民眾所喝牛奶的質量?昨日,衛生部網站刊發衛生部和農業部兩位專家的文章,對此進行了答疑。

  焦點1 生乳標準被企業綁架?

  【質疑】

  在日前舉辦的牛奶行業研討會上,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認為,現行生乳標準是史上最低,並稱這個標準是遭到大企業利益挾持的結果。

  《羊城晚報》報道稱,曾參與乳業國標制定的西部乳業發展協作會執行副會長魏榮祿曾向媒體證實,乳業國標做初稿時,蒙牛制定巴氏奶標準,伊利制定超高滅菌奶標準,光明制定的是酸奶標準,“這對國家標準的影響肯定是存在的”。

  【回應】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所長、乳品安全標準工作專家組組長王竹天説,乳品“新國標”由衛生部、農業部、國家標準委等部門及相關行業協會組成,並由各部門推薦近70名專家組建了專家組,王竹天説,(小組)廣泛徵求部門、科研機構、行業、專家的意見,並上網公開向全社會徵求意見,同時通報了世貿組織(WTO)。經過1年的努力,完成了包括《生乳》在內的66項乳品標準。

  王竹天説,乳品安全標準的清理整合工作始終堅持四原則:一是以保護消費者健康為宗旨;二是與國家有關産業政策相銜接;三是根據乳品安全特性合理分類,整合現行乳品安全相關標準,擴大標準覆蓋面;四是堅持公開、透明的原則,廣泛聽取各方意見,並積極借鑒國外管理經驗。

  焦點2 生乳標準降低影響健康?

  【質疑】

  王丁棉對乳業國標進行了炮轟,稱按現行乳品安全國家標準要求,每百克生乳的蛋白質含量為大於等於2.80克,而在該標準頒布前的要求是不低於2.95克。

  【回應】

  孟瑾説,《生乳》蛋白質指標是反映原料乳的質量指標,不是供消費者食用的乳製品産品的指標。

  據農業部的一項調查,2007年到2008年夏季,北方一些省份生乳蛋白質含量低於2.95克/100克的比例分別達到75%和90%。

  孟瑾表示,生乳蛋白質含量受奶牛品種、飼料、飼養管理、泌乳期、氣候等多個因素影響,“比如在5月下旬至8月下旬的3個月的泌乳期內,相當一部分牛奶蛋白質含量低於2.95%的平均值。”

  據農業部門調查,我國生乳蛋白質含量範圍在2.8%-3.2%之間,平均值為2.95%,孟瑾稱,生乳標準中蛋白質含量指標是生乳收購的最低要求,但不同的乳産品,必須達到相應的國家蛋白質含量標準,才可上市銷售。

  焦點3 菌落總數門檻為何降低?

  【質疑】

  王丁棉稱,去年以前,我國牛奶標準是每毫升細菌總數50萬個,現行標準原奶細菌數允許最大值為200萬個/毫升,是歐美標準20倍。

  【回應】

  孟瑾説,生乳是作為原料乳的,消費者不會直接飲用,生産企業要經過殺菌等工藝,達到乳製品産品國家標準規定後,才能上市銷售。

  他説,1986年時,農業部門制定的《生鮮乳收購標準》將生乳中菌落總數分為四個等級,Ⅰ級低於50萬CFU(菌落形成單位)/毫升,Ⅱ級低於100萬CFU/毫升,Ⅲ級低於200萬CFU/毫升,Ⅳ級低於400萬CFU/毫升,按照該標準,菌落總數小于等於400萬CFU/毫升的生乳都符合收購要求。

  新公佈的《生乳》標準,將生乳中菌落總數指標從400萬CFU/毫升調整為200萬CFU/毫升,是提高了生乳收購門檻,應該説是要求更加嚴格了。

  觀點

  “保護小奶農?這是藉口”

  四次參與乳品“國標”制定的西南民族大學教授魏榮祿説,從25年前的每毫升50萬個的菌落總數標準,到現在定為200萬個,確實令人匪夷所思。“200萬個是什麼概念?形象地説,就是在牛場擠奶的牛舍裏,蒼蠅亂飛”。

  對於降低乳業標準,一種理直氣壯的解釋是“國情決定論”。稱這一標準符合我國奶牛泌乳規律及國內的養殖現實。但不少養殖戶、奶業專家,甚至包括部分生産加工企業,並不認同這一説法。

  合肥市一家奶牛養殖場負責人坦言,宣稱降低質量標準是為保護小型奶農利益,這是一個藉口,牛奶擠下時微生物含量很少,只是後面收集、保管、運輸中才呈幾何數增長。如果採取分散養殖、集中擠奶等方法,加上後續的冷鏈運輸,這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有關部門和一些大型加工企業不想解決問題,而是以此為藉口,遷就降低奶業質量標準。這是不負責任的。”

  “企業不願做、養殖戶做不了、政府推動又不夠,這是一個尷尬局面。”魏榮祿説,最終只能遷就降低質量標準。

  實事求是地説,降低標準成為“最省事”的做法。既可以名正言順説保護奶農利益,又有利於企業降低成本,有關部門也容易管理。最終損害的,是消費者的利益。

責任編輯:周紅艷

熱詞:

  • 農業部
  • 生乳分級標準
  • 全球最差標準
  • 乳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