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Prada赴港上市 産品質量頻遭質疑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3日 09: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時代週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剛在香港上市、欲發力中國市場的意大利著名奢侈品牌Prada(1913.HK),日前卻頻頻遭遇産品質量的投訴和質疑。

  6月24日,Prada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希望借此提高在大中華區的知名度,拓展市場。近來,國際著名奢侈品牌扎堆到香港上市,亦正是此因。

  中國市場對於Prada的重要性,從其招股書中便可一目了然。大中華區的銷售佔全球的比重已高達19%。相比之下,Prada在其故鄉意大利的增長率僅有1%,而北美甚至只有0.8%。過去三年,Prada的銷售額在亞太區的年複合增長率為51%,前景無限,主要是受中國市場推動。其在大中華區的銷售額年複合增長率高達52%。

  正當Prada欲發力中國市場之際,其産品卻頻遭投訴,在中國消費者逐漸淪為奢侈品牌“提款機”的當下,誰來保證消費者利益?誰來監管奢侈品牌?

  産品頻遭質疑探源

  Lily Qim今年5月30日在德國法蘭克福購得一款Prada皮包,6月回國以後,她用某知名品牌的皮革亮潔劑輕拭皮包表面除塵,意想不到的是,亮黃色羊皮質的包一經擦拭竟然大範圍開始掉色。

  “這個包我還沒有怎麼用過。”Lily Qim告訴時代週報記者,“這款皮革亮潔劑我一直用於擦拭各類皮具,其中也有其他各類名牌包包,從來沒有出現過任何問題。”時代週報記者為此諮詢Prada的工作人員,對方則稱,“我們的包都是不可以自己隨便用皮革亮潔劑擦的,要送至專門的皮包保養中心才行。”

  “一款價值1100歐元的皮包,皮革亮潔劑輕輕擦一下就嚴重掉色怎麼都説不過去吧?” Lily Qim氣憤地對記者表示,“這樣的解釋未免有些牽強附會。”該皮革亮潔劑品牌的相關負責人則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具體情況我們沒有看到包不能妄下定論,但就我個人來講,已用了十幾年這個牌子的皮革亮潔劑,還沒有碰到過這麼嚴重的情況。”

  事實上,在Prada身上,類似于這樣的質量問題的紛爭一直屢見不鮮,其中關於掉色和磨損的爭議尤為突出。此前有媒體爆料,浙江瑞安工商部門和消保委聯合開展品牌服飾質量抽檢,在抽檢73個批次服飾中,合格率僅達五成。其中不合格産品中包括了Prada這樣的一線奢侈品牌。工商部門當時責令不合格産品停止銷售,並立案查處。

  “國內的奢侈品很多都是國內代工,質量尋常,未必就比A貨好多少。這個和價格是肯定不成正比的。”某奢侈品行業資深從業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先前也曾有媒體指出,Prada八成産品為國內代工,高盛已將其列為産品質量風險因素。

  原因不言而喻—Prada顯然非常看好中國市場。其招股書説,2007年1月,Prada在中國有8家直營店,到2011年1月,已增至18家,預計到2014年1月,直營店將增至30家。“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有利於我們進一步打入更多的中國城市。”

  為儘快搶佔以亞洲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的份額,Prada最近加快了在亞洲市場的門店開設速度。據透露,Prada截至上一財年有319家直接經營的店舖,包括位於紐約、洛杉磯及東京的Prada超級旗艦店及18家折扣店,計劃于2012年1月31日止的財政年度再開80家直營店,其中約25家將位於亞太區。

  業績增長態勢強勁

  早在2010年10月,媒體就傳出Prada計劃赴香港上市的消息,而這已經是其10年內第5次將上市提上日程,Prada最近一次嘗試是在2008年,當時全球金融危機讓其上市計劃成為泡影。

  據Prada招股書披露,此次赴香港上市的業務主要包括Prada及Miu Miu的皮具、成衣、鞋履及透過特許協議提供的眼鏡及香水,還有Church‘s及Car Shoe品牌瞄準小眾名貴鞋市場的業務。

  招股書還顯示,從2009年到2011年,Prada亞太地區銷售額在總體的比重連年上升,歐美地區則是連年下滑。為此,在亞洲市場開設直營網絡成為Prada在2011年度的投資重點。

  2009年初,亞太區的貢獻率在歐美亞三個地區中還是最低的,甚至不如意大利一國的貢獻率。但是僅僅兩年之後,亞太區的銷售佔比就已佔到Prada全球銷售額的32%,而中國的表現更為突出,佔到了19%,同期日本佔比11%。

  據公開資料顯示,Prada集團現擁有Prada、Jil Sander、Church‘s、Helmut Lang、Genny和Car Shoe等極具聲望的國際品牌,同時它還擁有Miu Miu品牌的獨家許可權。

  Prada6月24日在港交所上市。截至本報記者發稿,來自港媒的最新消息,Prada預計籌集的資金較之前預期的20億美元增加了30%,最多達到26億美元,折合203億港元。將Burberry及LVMH等統統甩在身後,市值逾千億港元。

  這與Prada去年驕人的銷售業績不無關係。據Prada招股書披露,截至今年1月31日的2010財年Prada運營收入達20.5億歐元,凈利潤同比增長150%,達2.5億歐元。銷售額則突破了20億歐元大關,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1.1個百分點。

  從市場看,除卻歐美市場經濟復蘇的誘因外,亞洲市場強勁需求的驅動正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因素。

  奢侈品牌的“提款機”

  “2010年全球奢侈品業總銷售額為1720億歐元,整體增長12%,超過金融危機前2007年的1700億歐元。”意大利奢侈品公司協會A ltagam m a預測,全球奢侈品市場將於2014年底前增長至超過2140億歐元。

  高盛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奢侈品消費高達65億美元,連續三年全球增長率第一。法國里昂證券發佈的一份預測報告中稱,到2020年,中國在全世界購買奢侈品的價值將近1700億歐元,全球44%的奢侈品將被中國人買走,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場。

  其中,亞洲市場這兩年一直是奢侈品集團增長的巨大引擎,貝恩諮詢公司公佈的《中國2010年奢侈品市場調查》顯示,奢侈品供應商去年一年從中國人口袋裏就掏走684億元人民幣。

  2010年,中國去年的GDP增長達10.3%且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的經濟增長,造就大批年輕富豪。身家達10億人民幣的人數從2000年的24人增至2010年的1363人,平均年增50%,奢侈品的中國顧客平均比外國顧客年輕15歲。

  隨著新貴階層的崛起,中産階級不斷壯大,消費需求隨之升級,國內以Prada為代表的奢侈品,其忠實擁躉不斷壯大。奢侈品也已從過去極少數精英才擁有的排他性消費産品變成了中産階級的大眾消費品。越來越大規模的遊客數量以及新興的富裕階層成為利潤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相關研究報告顯示,以中國市場為代表的亞洲市場幾乎已經成為奢侈品牌的“提款機”,中國社會科學院近日發佈2011年中英文版《商業藍皮書》。隨著中高端消費人群增加,中國的奢侈品消費動力將維持。2015年前中國或成為全球最大奢侈品市場。巨大的市場潛力使中國成為眾多奢侈品牌競相逐鹿的新戰場。而戰場亦已經不止步于一線城市,以二三線城市為新目標的“下沉式”發展戰略也同樣列進了奢侈品行業的發展計劃。

  與此同時,6月15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表示,中國將進一步下調進口關稅,包括部分中高檔商品的關稅。奢侈品進口稅下調後最直接的結果便是,讓鉅額的奢侈品消費留在國內變成內需,這將進一步刺激國內奢侈品市場的發展。

  奢侈品服務亟待升級

  與直線飆升的銷售業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奢侈品在國內的服務卻表現平平。

  如今,各大奢侈品牌紛紛入駐國內市場,在未來的競爭策略中,卓越的品質和服務將成為提升品牌競爭力的突破口。然而如今奢侈品質量頻遭拷問,售後服務堪憂。業內人士稱,消費者的權益如何得以體現正成為需要深層次考量的問題。

  在專家看來,很多消費者因奢侈品的高價,將奢侈品理解為“質量絕對過硬”。然而購買不久後就發現了質量問題,在同商家的交涉過程中,往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維權成本太高,最終往往不了了之;而更多的消費者在面對國際一線奢侈品品牌的時候,自覺力量單薄,便放棄了追究。

  “産品本身依舊重要,但如今的消費者已開始注重‘體驗’,他們在購物過程中享受的禮遇、所獲得的售後服務等。”某奢侈品牌門店主管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除卻這樣的抱怨,國內奢侈品的售後服務同樣讓人失望。在國內,奢侈品所享受的品牌地位的殊榮和其不相匹配的服務終將制約其發展。現今,即使是位列一線品牌的Prada,售後服務仍有待提升。

  在本文開始所述的事件中,Prada工作人員亦有對時代週報記者提及,目前在大陸門店只提供對配飾的維修,皮包本身如果出現質量問題維修保養可能返送國外,一來一回流程可能要達到兩個月之久。

  相關數據顯示,2010年6月至今,歐洲奢侈品市場消費總額的65%屬於中國人。日益成熟的中國消費者希望在中國獲得同歐美市場相對等的售後服務,甚至包括對在境外購買的産品的售後服務。因此,在中國市場建立售後服務設施並相應地提升服務質量,為中國消費者購買的各種産品—不僅限于國內購買的産品提供服務,則顯得尤為重要。

  貝恩諮詢提供的《2010奢侈品市場研究》中建議,建設並完善客戶關係管理系統,在全球範圍內管理中國客戶是應對日益成熟的中國消費群體的有效方式,提供全球一致的出色客戶體驗也正是奢侈品服務日趨成熟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