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011年4月28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數據顯示,中國的人口結構呈現出少子化程度加劇、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緩慢、老齡化速度過快等問題。這些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少子化”將導致教育資源供過於求,引發教育資源的重新配置,配置不當,則可能引致社會問題。而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緩慢則意味著“人口紅利”的結束。根據人口經濟學家的計算,“人口紅利”消失後,在2014年至2050年,中國人均産出增長率將每年下降0.45%,經濟增速將會逐漸放緩。同時,“人口紅利”轉為“老齡化負擔”,每年將拖低人均收入增長率大約5%,中國將進入“未富先老”,養老保障體系和國家財政都將面臨巨大壓力。隨著城市化和老齡化的雙重擠壓,農村將成為老齡化的重災區。如何保障農村老人生活,是橫亙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當然,人口結構的變化也會對産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模式産生倒逼機制。隨著勞動力短缺,企業將更多地用機器來替代人力,促使企業完成技術換代,實現産業升級,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人口結構還將對消費結構和産業結構産生長遠影響。“銀發産業”、職業教育等都會因此而獲得新的發展空間。
從經濟學的角度而言,任何一個經濟的長期增長都包括了以下3個變量:人口要素、自然資源和知識存量。經濟學家的研究表明:(1)自然資源的利用取決於知識存量;(2)知識存量的增長反比於人口老齡化;(3)生育率反比于知識存量。目前,中國的人口結構顯示了知識存量的提高,快速的老齡化和少子化程度加重則會影響知識存量的增長。知識存量可以反映為人力資本,而根據經濟增長理論,人力資本的積累有利於經濟增長。
由此,未來提高人力資本投資,增加未來潛在勞動人口的人力資本內涵,使單位勞動時間等價于更多的簡單勞動時間,以彌補勞動力供給不足,是解決人口問題的必要政策。換言之,我們認為,針對人口問題,雖然調整計劃生育政策是未來的必然選擇,然而這一調整必須是漸進的。同時,較之劇烈調整生育行為的政策,政府更應推行的是鼓勵教育投資的政策,後者更能成為經濟持續增長和發展的新動力。《新産經》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