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在國內壽險業,保險公司的“開門紅”向來被視為一年發展的總基調,也為整年保費增長奠定基礎。然而從已公佈的數據看,國內壽險公司目前正經歷著業務增長的乏力期。
專家認為,當前保費增長放緩,表面看是受宏觀經濟環境以及監管政策的影響,但從根本上表明我國壽險業過去的增長模式已達到拐點,只有通過産品結構、經營理念等方面的調整尋找到新的增長點,保險業才能迎來下一個快速增長期。
壽險保費遭遇增長“乏力期”
國內壽險公司在經歷了4月份保費增速大幅下滑之後,5月份降幅雖然有所收窄,但我國壽險業正在經歷保費增長的“乏力期”已是不爭的事實。
數據顯示,前5個月,中國人壽共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約1665億元,同比增長7.5%。事實上,今年以來中國人壽單月保費一直呈下滑趨勢,1至5月各月保費收入分別為439億元、407億元、384億元、224億元和211億元。平安壽險前5個月累計實現保費收入641.2億元,5月單月實現保費83.7億元,環比微增3.02%。中國太保壽險5月累計壽險業務收入464億元,同比增長11.5%。三大壽險巨頭的保費增速均遠低於去年同期。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來壽險保費增長放緩,除了去年同期高基數因素外,銀保新政策的實施是一大原因。去年底銀監會下發通知要求保險公司不得在銀行網點駐點銷售,使保險公司的銀保業務遭遇急剎車,而壽險保費收入有近四五成來自於銀保合作。
保險仲介市場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銀行代理保費收入1269.73億元,同比下降15.33%,實現佣金收入51.49億元,同比下降3.2%。
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系主任王緒瑾認為,除了銀保新政策的影響,保費收入增速放緩還受制于整個國家的宏觀經濟環境。“一方面在央行連續加息的背景下,壽險業預定利率放不開,保險産品吸引力自然不夠;另一方面,資本市場今年以來一直震蕩下滑,保險資金的投資情況也不樂觀,無法給投保人提供理想的收益。”
壽險業突圍問路渠道變革
在銀保渠道遭遇制約的背景下,保險監管部門和壽險公司開始探求保險銷售渠道的變革之路。
在預計銀保渠道短期無法改觀的前提下,不少保險公司對個險渠道更加重視。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保險營銷員實現保費收入1778.71億元,同比增長20.84%,佔同期全國總保費收入的38.52%。
但由於管理粗放、關係不順等原因,流動性大、增員難一直是個險業務面臨的掣肘。為此,保監會去年下發《關於改革完善保險營銷員管理體制的意見》,明確要求保險公司逐步理順與營銷員的法律關係,鼓勵設立專屬保險代理機構或保險銷售公司。
據了解,今年以來保監會已經批准設立七家保險銷售公司和多家保險經紀公司。“保險銷售公司一方面給保險公司帶來了相對穩定的業務來源;另一方面也把營銷人員納入了僱員的行業,改變了原來代理人身份不清楚,勞動關係不明確的情況。”南開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朱銘來説。
泛華博成保險經紀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勃認為,保險銷售公司和保險經紀公司都是專業保險仲介,屬於“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實際上走的是“産銷分離”的道路,這將是未來保險銷售的發展趨勢。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全國共有保險代理公司1846家,保險經紀公司396家,保險公估公司305家,但保險代理公司和保險經紀公司實現保費收入僅佔同期全國總保費收入的4.78%。
專家認為,銀保新政策實施背景下的渠道變革是保險業向好發展必須經歷的“陣痛”,引進高素質保險銷售人員,用新型銷售模式承接現有模式,有助提升整個保險行業的形象。
“回歸保障”才是發展之本
針對業內進行的營銷渠道變革,朱銘來表示,加強專業化保險仲介是一個好的方向,有利於保險營銷的規範化,但作用究竟有多大,還要取決於保險産品的定位。“如果一味強調理財,即便專業仲介得以壯大,效果也不會理想,保險業根本的出路在於‘回歸保障’”。
過去壽險保費增長速度在很大程度上靠銀保拉動,而銀保産品更多的是作為儲蓄投資的理財工具,忽視了保險的保障功能。“中國老百姓現在缺乏合適的投資渠道,推出投資型保險産品無可厚非,但保險産品還是應該首先強調保障功能,保險公司只要充分了解並挖掘消費者需求,市場空間是很大的。”王緒瑾説。
朱銘來也認為,消費者對保障的需求空間很大,而目前保險産品提供的風險保障不足。“所以,現在出現的保費增長乏力,無非是過去的增長模式到了一個拐點,從産品設計到營銷模式乃至整體的保險理念,都需要轉變。等到行業通過結構調整尋找到新的增長點後,保費還會迎來一個快速增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