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本報記者 曾祥素
小王在一家小商店買了一瓶可口可樂,打開後發現自己中了“再來一瓶”,立即找小店的老闆兌換,老闆説不能兌換。於是,小王又找到附近一家大型超市,超市則要求他必須有在本超市購買可口可樂的消費小票,小王無法提供,又沒能兌獎。無奈,小王給可口可樂客服打電話,客服告知了他附近幾個兌獎的地方,小王到了之後,被告知不是沒有贈品了就是不能進行兌換,最後,小王只好放棄了自己的“再來一瓶”。小王説,不僅是沒有能夠再來一瓶,而且打電話、到處找兌換點又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真是得不償失。
夏季到來,很多飲料廠商開展了新一輪的激烈競爭,以康師傅、百事可樂、可口可樂為首的“再來一瓶”活動紛紛興起。但是,喝到“再來一瓶”並不難,如何才能真正的“再來一瓶”可難倒了消費者。
北京市海淀區法院民三庭法官馮京晶通過調查認為,造成“再來一瓶”難的原因主要是:
有些商家稱雖然看到了飲料包裝上的有獎信息,但廠家沒有告知有兌獎活動,也沒有告知在自己給顧客兌獎後,如何再向廠家要求兌換中獎的商品,廠家也沒有提前給“再來一瓶”的配額,所以不能接受顧客的兌獎。即使是在廠家官方網站上公佈的統一兌獎點,也有許多並沒有通知商家,商家自身都不知道已被列為指定兌換點。
還有許多商家表示,“兌獎難”,他們也很無奈。“再來一瓶”本來是銷售廠家為了增加銷售額而搞的促銷活動。但是對於零售商而言意義卻不大。“不少顧客都拿著中獎瓶蓋來兌獎,實際上銷售額沒增加多少,貨都給兌換出去了。”兌獎越多,能賣出去賺錢的越少,搭進週轉資金和人工來兌獎,確實是不划算的。“配貨難、利潤低”才會造成消費者難兌獎的現象,一些零售小店對兌換贈飲不太情願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此。對於一些終端零售商來説,如果在執行廠商的大型促銷活動時流程很複雜,又沒有特別的利益回饋,就可能出現懈怠甚至是拒絕的情況。
一些商家稱,由於廠家不給他們兌獎,他們也不能再收中獎瓶蓋了,因為壓的錢太多,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兌出來。並且由於贈飲的活動中獎率過高,貨源吃緊,只好停止兌獎。而一些廠家表示,由於中獎率大大超出了預期,所以貨源不足,不能及時補貨。除産能原因外,康師傅在“再來一瓶”活動期間,曾大規模遭遇假瓶蓋。“零售價”1元、5角的兌獎瓶蓋被人沿街兜售,由於廠家要花大量時間鑒別瓶蓋真偽,因此降低了兌換的效率。
介於以上原因,馮京晶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不要盲目消費。消費者遇到中獎無法兌獎的時候,先向廠家的客服諮詢附近的兌換點,如無法兌獎,應及時向有關部門投訴,通過消協等對企業的監督保障其正當的權益。應當注意,兌獎難的問題不是一個短時間可以解決的問題,所以消費者在購買此類商品的時候,一定要理性消費,不要為了中獎而大量購買商品,以免造成中獎的瓶蓋無法及時兌獎,甚至無法兌獎,從而導致自身受到損失。
二是企業不能總開空頭支票。“年年都中獎,年年兌獎難”已經成為近幾年飲料市場的普遍現象。誠信是一個企業開展市場營銷活動的核心。對消費者來説,企業是否出錯並不是關鍵的問題,關鍵是出錯之後有沒有誠信去改正,有沒有把消費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雖然康師傅、可口可樂這些産品在市場上具有強勢的佔有率,但一而再,再而三的傷害消費者,會讓人們對這些企業的誠信打上大大的問號,而最終受到損失的,也會是企業自身。
三是有關部門應完善法律、加強監督。根據1993年由國家工商總局頒布的《關於禁止有獎銷售活動中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要求舉辦有獎銷售的經營者,應向購買者明示其所設獎的方式、兌獎時間、種類、中獎概率、獎金金額等事項。但在現今飲料大戰中,有獎銷售早就淪為各家企業促銷的“提線木偶”,收放隨心:銷量增長,就降低中獎率;銷量下降,就提高中獎率。對此,有關部門一定要加強監督,不能投訴一件,解決一件,而應該發揮自己的監督職能,從源頭監管,從根本上解決兌獎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