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北京公共自行車租賃首次試點 5號線10號線試行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7日 15: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5號線10號線先試點 沿線設353個租車點 最快7月1日前開始

  如何解決京城百姓“最後一公里”的出行問題?交通委在其官網公佈“關於北京市公共自行車試點區域網點規劃方案審查信息”,初步圈定了兩片首次由政府主導的公共自行車試點區域,分別在東城區和朝陽區。

  率先開展的試點區域將圍繞地鐵5號線和10號線建設353個租車點,投放10260輛自行車。預計最快7月1日前,將先投放約3000輛。

  布設原則

  以地鐵線為軸

  幾百米設一個點

  東城區公共自行車網點,將以地鐵5號線為軸線,向兩側輻射各3公里範圍內。網點布設比例為軌道及公交站點周邊佔30%、商業辦公公建區佔50%、居住區20%。覆蓋範圍南起南二環,北至北二環,西起中軸線,東至東城朝陽交界,覆蓋面積約38平方公里。網點共180處,自行車約5000輛,每兩個網點的距離在200米至500米範圍。

  朝陽區規劃的網點位置以地鐵10號線為軸線,向兩側輻射各3公里範圍內。網點布設比例為軌道及公交站點周邊佔12%、商業辦公公建區佔64%、居住區24%。覆蓋範圍南起華威橋,北至三元橋,西起朝陽東城交界,東至東四環,覆蓋面積約40平方公里。網點共173處,自行車共5260輛,每兩個網點的距離在150米至600米範圍。

  租車原則

  擬採取實名制

  免費+收費

  早在今年年初,市交通委有關負責人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表示,為了加快自行車的使用頻率,預計網點將實施實名制、“免費+收費”的模式。比如租車的前一段時間是免費的,過了多少小時之後的時間段開始收取一定費用。但是,一定會採用低價格和階梯差價確定公共自行車租賃收費標準。

  北京市確定的公共自行車發展定位為:利用自行車在短途交通方面的優勢,將公共自行車納入公共交通體系,作為城市公共交通(軌道交通、公交)的延續,形成“公共自行車+公共交通+公共自行車”的出行模式。自行車的路權將得到保障,本市中關村西區、國貿地區、廣內大街將逐一進行改造,形成步行和自行車交通出行環境改善示範區。

  規範原則

  城區通存通取

  公交卡開發租用功能

  具體的規範標準是,全市城六區實現通存通取,郊區實現每一個區內通存通取,制定全市統一的建設和運營服務標準,採取統一的形象標準,在公交卡基礎上開發自行車租用功能,以利於引導市民普遍使用公共自行車,同時鼓勵即用即還提高週轉利用率。

  目前,市交通委等部門正在制定服務規範、技術要求、管理辦法等配套規定。按照市交通委規劃,自行車租賃這種綠色模式將在5年內形成氣候。屆時,本市要建成1000個站點、5萬輛公共自行車租賃規模和網絡,輻射和覆蓋全市主要城鎮、交通樞紐、商業街區。自行車出行佔市民交通出行比例從目前的18.1%提高到20%。到2015年,北京軌道交通、地面公交、自行車三種綠色出行方式比例力爭達到65%,其中自行車出行比例將達到20%。

  “除了保障自行車路權等硬體,在北京推廣自行車,還需要人們轉變思想。很長一段時間,大家把開汽車看做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徵。高檔酒店、寫字樓等也很少設立自行車停車場,這些都成為自行車推廣的障礙。”一次緩解交通發展研討會上,專家如是説。 本報記者 孟環

  新聞鏈結

  企業自行車租賃逐步萎縮

  市交通部門調研後發現,目前北京的自行車租賃屬於純市場行為,基本上政府參與較少,均為企業自發行為,自負盈虧。較大的自行車租賃企業有貝科藍圖、方舟(現改名為綠暢)公司等,現有自行車的租金收入較低,不能設車身廣告等,使得租賃企業的收入和運營成本難以平衡,因此,公司網點都處於逐步萎縮的狀態,人們不時看到身邊的自行車租賃點一個個“突然”消失,或者站點上的自行車因長期受到“冷落”而佈滿灰塵。

  另據調查,目前多家公司各自運營,不能通存通取;多數站點現金存取,個別可使用POS機;按照小時、天、月、年採用不同費率,鼓勵長時間使用,不利於自行車快速週轉。由於自行車網點不夠密,租還車輛不方便,沒有完全實現通存通取,因此自行車車輛利用率普遍較低;而受北京市的氣候影響,自行車在天氣不利的時候利用率更低。

  2008年方舟曾在全北京鋪開200多個網點,1萬多輛自行車實現異地租還,一度成為京城規模最大的租車公司。剛過去的2010年,方舟宣告破産,租賃用自行車以20到50元一輛的價格被廉價處理。貝科藍圖公司是北京首家將自行車租賃進行網絡化經營的企業,他們的負責人也向媒體表示,公共單車的推廣必須由政府來主導,多進行調查和研究。

  本報記者 孟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