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楊洋
記者楊洋從2009年的130萬套到2010年的300萬套,再到2011年的1000萬套,大躍進式的保障性住房建設目標,似乎已成為很多地方政府不能承受之重。當慣常採取的敷衍表態在“責任”重壓下,成為不得不必須認真執行的承諾時,問題便出現了:實際執行情況被一次次推遲公佈;偷工減料地加速建設進度也時有發生。
記者發現,在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任務被分解到地方後,部分地方政府採取或將全面開工時間提前,或增加開工住房套數,凸顯建設保障性住房的雄心壯志。
不過有消息稱,截至5月底,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實際開工率僅為30%左右。因此,在記者看來雄心壯志的態度中被動成分多了一些。在今年3月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明確提醒地方政府官員,對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不力的地方,要追究責任。
同時,從歷史經驗來看,國家對保障性住房建設存在“重目標輕結果”的傳統,這也使得地方政府敢於誇下海口,至於今後能不能落實,能落實多少則抱有僥倖心理。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國便開始了保障性住房建設之路,那時的提法為“國家安居工程”。1995年《國家安居工程實施方案》提出,國家安居工程從1995年開始實施。在原有住房建設規模基礎上新增安居工程建築面積1.5億平方米,用5年左右時間完成。國家安居工程直接以成本價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實際上,各地方政府基本上對這一指示置若罔聞。在竣工國家安居住房面積完成了僅完成三分之一左右後,安居工程便淡出人們的視線。
由於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作為此次我國房地産調控的核心政策,執行拖遝及漏洞頻出,將對調控效果帶來一定影響。
不到位的原因無外乎,地方政府不僅無法從保障性住房建設身上牟利,更會侵蝕既得利益———土地財政已經使得地方政府“富”起來,而保障性住房建設將佔用大量可製造財富的土地,還會花費大筆的政府財政資金。
此外,到底如何追究對保障性住房建設不作為的地方政府,如僅以犧牲少數政府官員的仕途,便可以使得地方政府繼續“財源廣進”,那麼地方政府又會如何做?
保障性住房建設如何讓民眾滿意、政府情願、民間資本有興趣?
過去幾年,房地産行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與其相關的無數行業的發展,如鋼鐵、水泥、家電等等,而這些行業也直接推動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甚至在部分地區,房地産行業已經成為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絕對主力”。
因此,對房地産行業實行嚴厲的調控措施,抑制房地産行業的過快發展,也將使得我國的經濟發展步伐放緩。作為一個與諸多産業密切相關的行業,保障性住房建設一方面可以彌補房地産投資受限的制約,另一方面也可以滿足民間資本對房地産投資的需求。
如今,由於部分地方政府視“保障性住房”為負擔,在“問責”壓力下,被動建房,被動投入,同時主動提高建設速度、主動放棄監管。因此我們看到很多地區保障性住房質量問題頻發,如廣西部分保障房被當地主管部門通報非法使用“瘦身鋼筋”;內蒙古包頭最大的棚戶區改造項目“民馨家園”,部分住宅抹灰砂漿及導墻強度未達設計要求,墻皮鼓包脫落。
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需要1.4萬億元資金,其中三分之二將來自民間資本,如今被政府視為“負擔”的保障性住房如何能夠引起投資者的興趣,或許只有政府先轉換思想,將負擔變為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