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小企業縮減規模 大企業買樓買地
據新華社北京6月12日專電 隨著我國貨幣、信貸政策的逐步趨緊,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近期再度引起人們的關注,“錢荒”成為業內的焦點話題。為什麼會出現“錢荒”,怎樣避免“錢荒”傷及中小企業,記者帶著這些問題採訪了浙江、福建等地相關企業及業內金融專家。
中小企業“錢流”緊張
福建泉州一家製作工藝品的企業負責人林老闆受資金鏈緊張的困擾已經有好幾個月了,他説:“去年底以來我們從銀行申請貸款變得越來越難,而民間信貸現在月利率就已達到兩位數,借了肯定還不起,真是進退兩難。”
今年以來,我國一些中小銀行和中小企業面臨著資金緊張的困局。在連續5次上調準備金率後,銀行體系累計凍結流動性超過1.8萬億元,一部分中小型銀行可貸資金明顯緊張起來,就在5月下旬,中短期限的銀行間市場拆解利率曾一度達到5%以上的高位。
當前的宏觀信貸形勢讓一些小銀行有特別深的感觸,“有的客戶從大銀行那兒貸不到款後找到我們,因此我們現在的貸款需求開始增多;但另一方面,在存款壓力增加的情況下,可貸資金卻又比去年有所減少。兩者間的落差今年感覺特別明顯。”福建一家地方商業銀行的客戶經理告訴記者。
由於中小銀行的客戶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業,因而銀行可貸資金的減少也直接導致部分中小企業融資壓力的加大,一些企業不得不縮減了生産規模。
“畢竟我們的行業利潤很低,通過民間借貸來維持規模就不划算。因此我們寧願減少生産,能維持企業的基本運轉就好。”林老闆説。
“錢荒”背後冷熱兩重天
然而,在看似“錢流”緊張的背後,市場卻呈現出冷熱兩重天。記者調研發現,就在有的小企業不得不縮減規模時,一些大企業卻並不缺錢,繼續買樓買地搞開發;在製造類商貿類傳統工業行業整體“求資若渴”的同時,投資類領域資金卻相對充裕。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賀強表示,這種現象凸顯出當前市場上資金流動的結構性矛盾。“在流動性收緊的大背景下,我們的資金流動出現了結構性問題。具體來説就是有的企業錢很多不知道往哪兒投,有的企業又急缺錢找不到錢;有的行業因融資鏈緊張不得不縮減規模關門停業,有的行業卻因資金扎堆帶來産品價格畸高,泡沫化現象嚴重。”
在各部門解決“錢荒”的同時,市場亦傳來要求貨幣信貸政策放鬆的呼聲。中國人民銀行寧波中心支行行長宋漢光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認為,總體來説,當前的貨幣信貸增長雖然比前兩年有所減少,但與金融危機前的正常年份相比還是有所增加;此外,當前穩健的貨幣政策也是有利於結構調整,有利於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目前南方一些省份出現的部分企業關門停業,並非都是因為資金緊張所致。我們了解到的情況是,除了有部分可能屬於融資渠道不暢而關停外,也有一部分企業的關停屬於市場的正常調整,還有一部分是因為出口環境惡化訂單減少而致。”宋漢光指出。
避免“錢荒”誤傷中小企業
針對結構性“錢荒”問題,專家指出,一方面應著力改善中小企業融資渠道,讓優質中小企業獲得信貸資金;另一方面,應加強宏觀政策的結構性調控,讓信貸資金進入到應該進入的地方。
除了打通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外,專家指出,在總量調控不放鬆的情況下,還應加大結構性調控力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長夏斌(微博專欄)認為,當前可發揮財政政策在結構性調控方面更為靈活的優勢,在財政稅收等方面給予中小企業更多優惠措施。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專欄)則指出,要讓資金進入到應該進入的領域,關鍵是要打破行業壟斷,在行業準入方面給予中小企業更多的平等機會,“如果賺錢的領域都能向民企放開,自然就不會出現資金扎堆到投資品領域的現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