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哈藥“污染門”背後:失望的搬遷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2日 16: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紅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日前遭央視曝光的“哈藥總廠污染事件”的主角,自2004年開始,就成為了環保部門眼中的污染“慣犯”。事實上,哈藥總廠的整體搬遷計劃,早在四年前就開始醞釀,不過涉及多方利益的“搬遷”,必將是一個步履維艱的過程。

  污染“慣犯”

  6月8日,一位哈藥集團人士向記者透露:“下週一,哈藥股份將會召開董事會討論搬遷方案並表決,有可能在6月14日公佈結果。”

  這是個遲來的好消息。事實上,哈藥總廠的污染問題,並不是近期才暴露出來的。

  早在2004年,哈市環保局就對哈藥的空氣污染問題下發通知,要求其整改。2007年,環保局再發整改通知,要求哈藥總廠四個生産環節增設污染防治措施。其間,哈藥一度非常接近治理達標。

  但隨後的2009年,哈藥總廠的空氣污染問題再次被曝光,當時媒體報道稱,哈藥總廠散發的怪味蔓延到10公里之外,幾乎接近黑龍江省政府所在地。

  而早在2008年初,黑龍江省政協委員田家瑋等人就曾進行聯名提案,就哈藥總廠的污染問題,提出了“整改、搬遷、核心部分搬遷”等一系列建議,之後幾年間,哈藥始終表示其一直在四處選址。

  2011年3月,哈藥總廠最終確定搬遷計劃,其副總經理吳志軍宣佈,“五年內搬遷,已成定局”。而可能的搬遷方向是,哈爾濱市東南方的阿城區。

  但僅僅5個月後,哈藥卻再陷“污染門”,“廢水、廢氣和廢渣違規排放”,“廢渣直排河流,硫化氫廢氣超標千倍”。

  在哈藥總廠污染事件曝光後,外界曾有猜測稱,即將面臨搬遷,有可能是哈藥疏于現廠污染治理的原因之一。

  6月8日,哈藥集團總經理姜林奎對此解釋説:“3月8日,公司的污水處理設備發生故障,經申報,環保部門在3月9日就批復公司開始檢修。”

  不過,哈藥方面承認,“氣味主要是因生産和治污工藝而産生的,短時間內還沒法完全杜絕,而新廠區會改進生産工藝,可以解決氣味問題”。

  搬遷至新廠,才是哈藥總廠根治污染的唯一齣路。

  搬遷難題

  被稱為“共和國醫藥長子”的華北制藥和哈藥總廠均為1958年建廠,建廠時廠址都處於遠郊區。但城市的高速擴張,令這些老牌國企背負越來越高的環保壓力。再次搬遷,似乎成為唯一的解決方案。

  2008年8月,哈爾濱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對哈藥總廠的搬遷規劃做出了明確的部署。哈藥總廠用地面積45.26公頃,搬遷後,該用地性質將轉為商住、貿易辦公、道路和公共綠地,等等。其中,開發商住用地31.93公頃,建設總面積為79.8萬平方米。

  哈藥總廠此前曾表示,要將三個污染較重的車間進行局部搬遷。在其異地重建計劃中,一期工程主要是年産7-ACA1200噸、頭孢美唑酸53噸、頭孢咪諾30噸等三個項目,今年計劃投入9500萬元。

  而哈藥計劃在2016年完成的二期搬遷計劃,將會把青黴素工業鹽、6-APA、阿莫西林酸等哈藥總廠的核心産品全部遷至郊區,計劃總投資為23.5億元。

  不過,雖然哈藥總廠的搬遷計劃從設想至今已有4年多,但卻一直未能順利成行,個中原因十分複雜。

  根據2008年時的規劃,哈藥總廠地塊的土地出讓金為12.77億元,企業直接贏利0.8億元。但隨著近幾年二三線城市房價上漲,目前,該地塊的出讓收益應還將提高。

  這看似是一筆政府、企業、環境三贏的交易,但最終卻久拖未動。

  首先是資金壓力,異地重建畢竟投入不菲,搬遷過程中企業會經受嚴峻考驗。地方財政的支持力度,也將決定搬遷是否順暢。

  另外,人員安置也同樣構成困擾。哈藥總廠對外宣傳資料稱,目前擁有8000名員工,如果工廠新址搬去百公里以外的阿城區,哈藥必將面對大量員工安置壓力。

  此外,一位華北制藥內部人士指出:“搬遷後,新廠必須按照最新的環保要求嚴格規範,標準越提越高,企業經營也將更加如履薄冰。”

  儘管2010年8月1日,《制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已經在全國強制執行,但在實施過程中,地方上普遍對於現有工廠的環保改造進度持寬容態度,不過,對新建工廠則一律按標準嚴格執行。

  而在承擔諸多壓力之時,原有地塊的出讓收益,“並非搬完後就可以立刻兌現”。上述華北制藥人士説:“國有資産、土地的處置,需要政府出面協調,審批比較複雜。”據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