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現實者”蔡昉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1日 04: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營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作者: 索寒雪 | 來源: 中國經營報

  與其他的經濟學家相比,蔡昉(微博專欄)的形象有些“偶像派”:話語不多,溫文爾雅。

  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所所長,蔡昉提出的中國將面臨“劉易斯拐點”和中國將“未富先老”的理論曾經引起一片爭執。

  “劉易斯拐點”的到來意味著中國人口紅利的頂峰即將過去。

  從2004年就開始出現一些跡象,如民工荒的蔓延等。拐點會持續多久、轉折區間有多大?蔡昉給出的答案是“還會有很多年”。其最後的結束點將是“城鄉差距、系統差距消失,也就是農村的勞動生産力水平和城市相同。”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更多地看到了民工荒,勞動力價格的上漲,以及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等現象,更多的農村人口涌向城市,在這一社會洪流的變遷中,蔡昉所“預言”的部分正在慢慢轉變為現實。

  2013年到2015年是蔡昉給出的這一人口變遷的更準確的時間點,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中國的社會結構、企業乃至個人都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蔡昉甚至預言,如果不能及時處理好社會的變革,中國經濟將面臨失去的10年,甚至是20年、30年。

  當中國經濟還在以兩位數的速度快速增長時,很難有人還保持如此冷靜客觀地分析。

  在這一巨變中,有一批學者變得更加“文學”,被情緒控制了理論。

  也有一批學者變得更加“科學”,用數字和理論尋找經濟發展的冷靜一面。

  因為此時是中國經濟發展和轉型十分重要的時刻,所以,能夠被印證的理論都將被歷史銘記。

  對中國是否面臨劉易斯拐點的爭論一度在整個學術界被慢慢擴大,甚至已經從學術界蔓延到對個人的評判,這使得旋渦中的蔡昉也受到傷害。

  或是攻擊,或是支持,時過境遷之後,蔡昉依舊風度翩翩地站在彼岸,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各種現實的鏡像都開始在佐證他曾經的判斷。

  與爭議旋渦時期相比,此刻的蔡昉顯得更加沉靜。

  蔡昉所作的另一部分工作,不僅僅是關注經濟學,而是從經濟回歸到人口,再從組成社會的這些元素中,提取出暗藏的洪流。

  所以,在蔡昉的學術研究中有很多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注,包括對農民工問題的關注。他不止一次地建議,城市應該引進更多的農民工,並解決農民工的戶籍問題,雖然這與很多城市管理者的意願背道而馳,但是他的建議,實際上已經是大勢所趨。而在記者對蔡昉的幾次採訪中,都能夠很明確的感覺到一點,即對事件發展的“必然”性的深刻解讀。

  55歲的蔡昉還保持著一顆“童心”,他曾經“逃會”去拜祭音樂大師的墓園,也會去觀看最新的好萊塢大片。因為對生活保持了高度的熱情,所以他的理論一直與現實緊密相連:預測未來,又被未來所佐證。

  蔡昉在最近的一次微博中寫道,“一位投行經濟學家跟我談人口結構對房地産影響。他們對未來的判斷是:隨著人口逐漸形成4-2-1代際結構,將來祖父母、外祖父母、爸媽(因離婚率提高還有繼父母)都給下一代留房,最終房價崩潰。巧的是,某地外來人口有個理論:城裏人只顧買房,咱買不起就多生,將來你的房子都是俺孩子的。群眾也是經濟學家。”

  中國經營報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