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中草藥在歐盟市場失策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9日 15: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財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文/陳弘 哈維爾?比薩

  全球金融危機尚未呈現逆轉跡象,歐債危機陰霾不散,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使得全球對核能的推進迴旋質疑。一切都表明,我們正處於一個經濟全球化時代,財富和影響力的分佈正在快速變化。中國經濟的崛起越發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中國的海外拓展之路會不會因為其經濟影響力而改變?

  今年五月,歐洲傳來消息,根據2004年出臺、近期剛剛實施的《傳統植物藥註冊程序指令》(以下簡稱“指令”),凡未經註冊的植物藥將不得在歐盟市場上作為藥品銷售和使用。中國中藥由於無一例在規定期限內完成在歐盟的註冊程序,將全盤撤出歐盟藥品市場。

  這一消息無疑對具有千年中草藥淵源歷史的中國是一個沉重打擊。雖説中藥大規模進入歐洲是在上世紀90年代後,歐洲植物藥市場卻有七百年的歷史,中藥流傳歐洲民間也過三百年,中藥一夜之間卻變成了非法藥物。

  中藥在歐洲遇阻,恰恰給了大型跨國西方制藥企業一個良機。顯而易見,在《指令》的制定過程中,並沒有專業的中草藥專家參與,多數適用了西藥的註冊方式。熱愛和同情中醫的人們,可能認為《指令》是歐盟保護主義的一種手段,甚至認為是歐洲抗衡中國經濟發展的策略之一。

  歐盟植物藥市場規模遠遠超過百億歐元,流通的植物藥多達1200多種,佔全球40%的份額,平均60%以上的歐洲人使用過植物藥。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08年,中藥出口額僅為1.37億歐元,其中註冊難度最大的中成藥出口額只佔7%,在歐洲市場份額小于0.5%。應該説,《指令》的實施對中國總體出口業並沒有太大打擊,重要的是,這次給歐洲的15.5萬正規中醫大夫和中國淵博的醫學文化帶來了長遠的損失。

  仔細分析《指令》和西方國家的社保理念,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指令》的原意並不是取締包括中藥在內的植物藥,由於西方國家的醫保體制要求有嚴格的藥物監管政策,只有註冊過的植物藥才能進入醫生的處方中,參加保險的病人就可以享受和西藥一樣的報銷待遇。目前,註冊植物藥多達249種,唯獨沒有中藥(成藥)。主要原因除了註冊費太高外,按照西藥邏輯制定的《指令》細則並不適合於中藥的註冊。

  第二,中醫和中藥在西方國家的認可度並不客觀,在大多數國家都處於“灰色地帶”,中醫醫生在國外一般都不可能得到合法的行醫執照,大多數中醫都被列入庸醫之列。了解中醫功效的西方病人一般是在沒有別的治療可能的情況下去看中醫,病人的診斷、治療和藥費一般不包括在社保系統中,大多數中藥都只作為保健食品服用。

  第三,醫生是藥物處方的關鍵,即使中藥成功註冊,如果不知道如何在醫生中宣傳推廣,只靠沒有行醫執照的中醫開方,病人藥費還要自理,這種情況下中藥的銷售註定是有限的。如果註冊資本不能得到回收,中藥在歐洲的推廣就會陷入困境。

  中國近年來的國際化道路在其他行業都有不少成功案例,中國醫藥是千年文明的結晶,也是中國文化寶貴的一部分。所以,中醫和中藥的海外推廣應該列入長期的戰略計劃中,中國應與歐盟進行必要的對話和溝通來完善《指令》細則。

  一貫奉行民主制度的歐盟,似乎已經意識到《指令》的不合理之處,成員國目前也自行決定植物藥的“食品”和“藥品”之分,部分不標明治療或預防某種疾病的中藥,仍可作為食品或保健品進入歐盟。

  其實,《指令》在一定程度上簡化了同類産品的註冊步驟和程序,以後註冊可能更容易,也就是説,壞事可能會變成好事。眾所週知,中醫針灸如今在歐洲已被納入歐盟國家的醫療保險體系,這就是中醫在歐盟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