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每週質量報告:超薄塑料袋原料可能來自醫療垃圾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6日 08: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14fa57a8fdac4672908df4e2c28cd832

  中國網絡電視臺(每週質量報道):今天(2011年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今年我國環境日的主題是:“共建生態文明,共享綠色未來”。今天我們的節目關注的也是和環境保護有關的話題。保護環境對於整個社會來説是一個大課題,而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説,就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們把一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小事做好了,對於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來説就是一種貢獻。比如我們每天都可能用到的塑料袋,一旦廢棄就可能對環境造成危害,減少塑料袋的使用量對於環境保護來説意義重大。因此,我國在2007年就出臺了《關於限制生産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這個被稱為“限塑令”的規定是從2008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發改委的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限塑令實施的三年時間裏,我國減少塑料消耗60萬噸左右,相當於節省了360萬噸石油;但是與此同時,限塑令的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那麼限塑令的實行到底取得了哪些成效,現在還存在著哪些問題呢?

各種塑料袋

廢棄的塑料袋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危害

  在對北京、上海、雲南、四川等地進行了調查之後,記者發現,和“限塑令”實施之前比較起來,現在各地塑料購物袋的使用量都有所下降,尤其是在超市、商場等購物場所,塑料購物袋的使用量明顯減少。

  但同時記者也發現,在一些集貿市場中,“限塑令”卻沒有得到有效落實。按照“限塑令”的規定,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但是記者和執法人員先後走訪了北京等地的多家集貿市場,發現這些市場上絕大多數的商販都在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而記者在進一步調查中還發現,這些農貿市場中除了沒有按規定對塑料購物袋實行收費外,還存在更為嚴重的問題。

  在“限塑令”中,還有一項重要規定就是,自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産、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超薄塑料袋。

  然而就是這種被明令禁止使用的超薄塑料袋,在“限塑令”實行三週年後,依然在集貿市場中大量存在。記者和執法人員在北京某市場看到,商販們使用的都是國家明令禁止的超薄塑料購物袋。

  同時,一些商販還告訴記者,他們並不是沒有合格的塑料購物袋,但因為這些合格袋是收費的,所以平時很少有人要。之所以放在這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應付檢查。

  記者和執法人員接連走訪了北京的幾家集貿市場,發現不少攤位使用的塑料購物袋,都是超薄的。而專家告訴我們,這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購物袋非常容易破損,基本沒有重復利用的價值。

  翁雲宣,國家塑料製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副主任,參與“限塑令”的制訂工作。

  國家塑料製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副主任 翁雲宣:那麼收集了一些被風吹起來的一些袋子,進行厚度的統計,那麼還有一個就是説,對0.025(毫米)的袋子經過一些重量檢測以後,從回收的價值上面,那麼覺得這個厚度相對來説,具有比較好的回收價值。另外一個就是説,對不同厚度的塑料袋進行一些物理性能的檢測,包括跌落性能、衝擊性能等等這些,那麼也覺得是0.025(毫米)是一個比較明顯的分界線。

  記者在集貿市場上免費拿到了幾個塑料購物袋,找到專家進行檢驗。

  國家塑料製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工程師 高維:用這個厚度儀,檢定過的厚度儀測這個塑料袋的單層,發現它的厚度是0.005毫米,下一個點是0.006(毫米)。經過剛才精確測量,發現這些塑料袋的單層厚度還達不到國家標準要求的一半,甚至有些達不到標準厚度的1/5。

  這些厚度嚴重不合格的超薄塑料袋,質量又如何呢?專家首先根據國家標準,對其中一個超薄塑料袋進行了試驗。

  國家塑料製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工程師 高維:當這個擺錘下落衝擊到這個薄膜上,看它破裂不破裂,下面開始試驗。大家發現,當這個擺錘從這個固定高度掉落下來的時候,衝擊到薄膜上,它立刻破裂,就是説明不合格。

  隨後,專家又對這種超薄塑料袋的提吊效果,也就是塑料袋提手處的耐用程度進行了檢測。

  國家塑料製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工程師 高維:我們向這個塑料袋裏裝了1公斤的沙子,作為模擬物,下面來做實驗,看它的提吊效果。

  記者:22次。

  這個國家標準是要求這個袋提吊3600次的時候,無破裂、無損壞,但是發現這個袋,當提吊22次的時候就已經斷裂了,並且裏頭的東西全都灑了出來。

  也就是説,這個超薄塑料袋的提吊效果連國家標準要求的百分之一都沒有達到,其質量水平可見一斑。

  這種超薄塑料袋除了質量無法達到日常生活需要的要求,同時也是“白色污染”的主要來源。實驗表明,一隻超薄塑料袋在土壤中的分解時間長達上百年,嚴重浪費土地資源。如果採用焚燒的辦法,則會産生大量危害人體健康的二惡英等有毒氣體。而如果垃圾中混入了塑料袋,在對垃圾進行堆肥或填埋處理時,也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危險。

  中國環科院固體廢物研究所所長 王琪:實際上垃圾在填埋廠當中它還會發生反應,如果塑料袋比較多的話,有時會把裏邊産生的氣體阻礙在裏面,會造成一些像爆炸、著火。會出現這種情況。

  不少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沒有貫徹落實限塑令的要求,一方面一些商戶依然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另一方面明令禁止使用的超薄塑料袋也是屢禁不止。那麼這些超薄塑料袋究竟來自哪,限塑工作又該怎麼去突破監管瓶頸取得更大的進展呢?

  安徽省桐城市雙港鎮是有名的“塑料之鄉”,這裡生産塑料袋的廠家非常集中,記者和執法人員走訪了十幾家塑料袋生産廠家,結果發現幾乎家家都生産國家明令禁止生産、銷售和使用的超薄塑料袋。

  在安徽萬通塑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我們,他們這裡什麼規格的塑料袋都能生産。

  也就是説,這個廠家在明知道國家禁止的情況下,依然在生産這種超薄塑料袋。而這樣做的廠家,在當地不止一家。

  桐城一家塑料袋生産廠家的負責人還告訴記者,雖然限塑令已經實施有三年時間了,但是對他們這裡的塑料袋生産廠家基本沒有什麼影響,尤其是禁止生産的超薄塑料袋一直是禁而不止。

  塑料袋廠家負責人介紹,超薄塑料袋之所以屢禁不止,説到底還是因為超薄塑料袋便宜,在市場上比較受歡迎。而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桐城的一些塑料袋生産廠,為了讓成本降得更低,還有更隱秘的高招。

  在桐城的另一家塑料袋生産廠,記者看到用來加工塑料袋的原料就是這種切割好的塑料顆粒。負責人告訴我們,他們降低塑料袋成本的秘密就在這種塑料顆粒當中。

  這家廠的負責人還説,回收料的價錢比新料低很多,因此回收料使用的多少決定了生産出來的塑料袋的價格。

  在對桐城其他塑料袋生産廠的調查過程中,記者和執法人員發現,有些廠家生産塑料袋的原料甚至全部都是回收料,沒有新料。

  專家介紹,這種回收料加工的塑料袋如果用來盛裝食品,有可能給食用者帶來健康隱患。

  國家塑料製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副主任 翁雲宣:超薄的塑料袋,如果是用回收料做的,那麼因為回收料的來源比較複雜,有的有可能是醫藥垃圾,有的可能是接觸過一些廢棄物,那麼這樣的話,這裡面一些不利於人體健康的一些物質,它有可能會遷移到食品裏面,那麼這有可能會對人體造成一些就是健康的隱患。

  那麼如果用回收料做的,那麼我們知道就是塑料在高溫下面,那麼在一些油性的物質情況下面,裏面的一些物質更容易析出,那麼對回收料來講,回收料裏面的一些就是説,我們不明確的物質,它就可能會析出來,這樣危害就很大。

  發改委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一些地區對“限塑令”執行不力的現象,已經引起了相關監管部門的重視,也正是他們下一步要儘快解決的問題。

  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副司長 李靜:在執行過程中,有一些地方還在大量使用(超薄塑料袋),這個我們也注意到了,下一步我們將跟有關部門一起,共同研究解決突出的問題,準備把農貿市場、集貿市場開辦者的責任,讓開辦者來履行,所以加大監督執法的力度和檢查力度,同時也採取一些具體的措施。

  發改委的相關負責人同時表示,塑料購物袋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目前也沒有非常合適的替代品出現,所以對塑料購物袋不是要“禁”,而是要“限”,多次循環使用以減少塑料袋進入環境的數量。經過三年“限塑”的工作,已經有很多消費者逐漸養成自帶購物袋,少用塑料購物袋的習慣,“限塑”的成效也逐漸顯現出來。

  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副司長 李靜:應該説我們整個在商場超市,這個塑料袋的使用量大量減少,特別像一些大型的商廈、商場、超市,它的使用量減少了2/3以上,那麼全國我們做了一個初步統計,三年以來,減少塑料袋生産的量,是60萬噸的塑料,相當於360萬噸的石油製品,同時折合成標準煤500多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00多萬噸。

  正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所説的那樣,三年時間裏,限塑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不少問題,尤其是農貿市場有償使用塑料購物袋制度落實不徹底的問題和超薄塑料袋屢禁不止的問題比較突出。發改委等相關主管部門表示,將加大監管力度,儘快解決這些限塑令實施過程中存在的難題。同時,相關部門還在研究擴大限塑令實施的範圍,考慮在適當的時機在餐館、藥店、書店等商品零售場所,實施有償使用塑料購物袋制度。另外,專家還指出要想讓限塑令取得更大的效果,還需要社會公眾的普遍參與和支持。而對於我們每個消費者來説,減少塑料袋的使用可以説是舉手之勞,並不困難,而我們每個人都做出的這一點點努力和貢獻匯聚在一起,就是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的最有效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