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股票 >

金達威IPO再調查:募資不投向原業務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1日 07: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變化,難免帶來枝節橫生。

  正在靜待IPO的廈門金達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金達威),驟然遭遇募投項目産品的阻滯。

  近日,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宣佈,自2011年5月26日起,同意食品廠商在産品上標注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促進嬰幼兒視力發育,但不允許宣稱DHA能優化嬰幼兒及青少年大腦發育。EFSA還要求歐洲食品安全署和各國政府制定相關法規,防止廠商為促銷而濫用DHA的標注。

  而DHA正是金達威此番計劃募投的三個項目之一,其規劃在12個月內建成微生物發酵法年産350噸DHA項目。

  金達威在招股書中稱,DHA俗稱“腦黃金”,可促進嬰幼兒視力和智力發育,對心血管系統疾病、癌症、炎症等也具有積極的防治作用,廣泛應用於嬰幼兒配方食品、孕期和哺乳期婦女食品及功能性食品。

  金達威同時指出,大量研究報告表明,DHA有利於嬰兒的成長,如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視網膜的發育,智力、認知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育,脈管系統的發育和免疫系統發育。

  但歐盟新近出臺的法律文件,否決了只是噱頭的“腦黃金”神話。查詢還發現,EFSA此項規定出臺的時間,正是金達威首發上會之前的預先披露期間。

  “歐盟對食品安全、品質指標的要求,一直是世界的風向標,該項規定對DHA項目無異於潑了冷水。”一位投行人士表示,“DHA最主要的賣點是視力和智力發育,但現在已經打了對折,市場需求將隨之萎縮降低。”

  除了歐盟的規定對DHA市場的影響外,據衛生部《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標準》規定,兒童配方調製乳粉和調製奶油粉中DHA佔總脂肪酸含量的百分比必須≤0.5%。這種DHA添加過高則違規的限制,也會從一定程度上抑制DHA的市場增量。

  實際上,這只是金達威募投項目存在變數的最新狀況,而此前,金達威的募投項目已發生了顛覆性變更。

  募投迷局

  但金達威對DHA卻頗為樂觀。

  根據招股説明書(申報稿)顯示,其預期DHA投資回收期(稅後)為4.42年,內部收益率(稅後)為32.32%。

  此外,金達威已把高穩定性DHA微膠囊産品開發、專用於過敏嬰幼兒群體的低敏性DHA微膠囊産品開發列入未來兩年的發展計劃。

  但值得注意的是,2010 年,金達威僅生産微藻DHA16.7噸,銷售合計15.51 噸,産銷率為92.87%,産能利用率為83.5%,均為金達威五大業務中最低利用率,並且2010年價格同比2009年下降6.63%。

  其實,DHA並非金達威最初選擇的募投項目。事實上,金達威A股上市的環保核查在2008年6月已通過國家環保部審核通過,但據説是由於當時的市場環境等原因,該公司未能如期向證監會申報IPO材料。

  根據彼時的環保核查資料,金達威的募資投向是年産35噸純品維生素 D3項目、年産120噸輔酶Q10擴建工程及廈門金達威技術中心等三個,其中,前兩個募投項目的實施主體是位於呼和浩特市的金達威全資子公司內蒙古金達威藥業有限公司。以上項目均未予實施。

  而金達威招股説明書(申報稿)顯示,其本次募資投向為微生物發酵法年産350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微生物發酵法年産250噸花生四烯酸(ARA)、研發中心等3個項目,投資額分別為9001萬元、10000萬元、3000萬元。

  並且本次募投項目位於廈門海滄區東孚鎮鳳山工業區,其實施主體均為母公司廈門金達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原先是實施募投項目主陣地的內蒙古金達威藥業,這次被徹底拋開。

  金達威為何喜新厭舊對募投項目進行根本性的變更?

  按照環保核查報告,原因在於2008年下半年爆發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而輔酶Q10和維生素D3的主要銷售市場在歐美國家,因此將此次募投項目進行變更。

  然而,富有戲劇性的是,在金達威的收入佔比中,輔酶Q10和維生素D3的收入2010年均比2008年有較高增長。尤其是維生素D3較2009年增加了8217.29萬元,增長率208.22%。

  而儘管2010年DHA、ARA的毛利率高達77.37%和64.39%,但由於2009年才開始進入市場,其收入佔比對於金達威來説尚微不足道。

  擬募資不投向原有業務,卻瞄準DHA、ARA這兩個全新業務領域,市場詬病頗多。金達威亦表示,VA、VD3 等主要産品對公司業績貢獻佔比持續增加,且産品市場前景廣闊,發展勢頭良好。

  前車之鑒

  金達威前後擬募投的項目大變更,無疑給市場帶來更多的疑惑和懸念。

  有接近金達威人士透露,早在2002年,金達威就著手籌劃上市,這些項目基本都是為了上市目標而上馬的,但沒有想到會相繼夭折的那麼快,因而上市計劃也一拖再拖,延緩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