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湖北産糧大縣糧食減産成定局 高糧價時代或開啟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31日 17: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本報記者 聶春林 實習記者 鄭 升

  核心提示:糧食減産似乎已成定局,基層幹部估算,以前畝産1300斤,現在恐怕只有800斤。

  在位於東荊河監利段一處臨時帳篷裏,年屆五十的廖華清有些坐立不安,風和日麗的天氣,從沒讓他這麼憂心過。

  “再不下雨,東荊河要幹了,今年的收成就真不好説。”他指著帳篷外的一段河水感嘆。

  不遠處,一台大型水泵正轟鳴作響,白花花的河水被水泵從東荊河抽進灌溉渠裏。午間的太陽直射而下,仿佛隨時都能把這一溪河水蒸發掉。

  這是湖北監利縣新溝鎮北臨東荊河的一處取水點,廖華清和鄰村的劉傳宇在這裡已經守了三天。時近中午,根據鎮上的安排,他們得等到換班的人來之後才能去吃飯。

  自5月14日開始,這個取水點上的水泵就沒停歇過。水泵不歇,人也不歇。

  這是“水鄉澤國”的監利縣抗旱的一個縮影。

  據縣政府工作人員統計,截至5月26日,該縣仍有94.03萬畝耕地旱情嚴重,重旱面積達40.01萬畝,水産養殖受旱面積82.8萬畝,直接經濟損失達15.95億元,佔該縣2010年121億元生産總值的13.18%。

  糧食減産似乎已成定局,這讓監利縣農業局局長李興中感覺“如履薄冰”。自4月中旬啟動抗旱工作以來,監利縣已經投入抗旱資金3200萬元,設立固定泵站248處,大小機井3800多口,每天取水約540萬立方米。這是監利縣有史以來最為龐大的一次抗旱工程。

  然而,乾旱的威脅依然沒有結束,氣象部門預測監利縣未來仍將持續一段晴熱天氣。旱魃肆虐之下,天下糧倉瀕危,監利縣後期損失也難以預料。

  糧食減産

  監利縣隸屬於湖北省荊州市,地處江漢平原腹地,南臨長江,北濱東荊河,境內河渠縱橫交織,湖泊星羅棋佈,是典型的魚米之鄉,全縣有用耕地面積206.5萬畝,灌溉渠道11284公里,糧食産量曾連續9年居湖北第一。2010年,監利縣糧食産量達26億斤。

  時下這場60年來最為嚴重的旱災,正在考驗當地農民對這片土地的耐心。

  在位於監利縣城南瀕臨長江的一處取水點,記者見到了正在值班的老陳。和廖華清一樣,他也是被縣裏從各村抽調來抗旱的基層幹部。幾十年的種田經驗,讓他堅信糧食減産已成定局。

  “現在早稻是沒指望了,中晚稻想要好收成,也除非有大水來。”守著從長江取水的他,直言這樣抗旱對糧食生産的作用不大。

  “秧好一半谷”,據老陳介紹,由於下田的秧苗抽穗季節是固定的,“栽插和移栽時間每推後10天,畝産糧食大概就要減少50~100公斤,以前畝産1300斤的,現在恐怕只有800斤左右。”

  而在監利縣的種植體系中,早中晚水稻種植各佔48萬畝、121萬畝、55萬畝,中稻的收成直接關係到監利的糧食産量。時下正是中稻的黃金插播季節,望著周圍還尚未翻耕的水田,老陳只是嘆息。

  同樣感覺到壓力的還有李興中。在縣農業局的組織下,已有65%左右的中稻被搶插下田,剩下尚未耕種的稻田,正眼巴巴的等著來水。而目前的情況 是,打一口機井要花費近2000元,農民種田用不起井水;而東荊河上遊部分已經斷流,可能面臨無水可補的狀態;剩下的辦法只有從長江借水。

  但長江之水也不是取之不盡的,據三峽水利樞紐梯級調度通信中心介紹,自今年以來,三峽累計向下游放水約190億立方米,庫區水位從最高的175 米下降至150米左右,按照目前的下泄速度,三峽水庫將在6月10日落至145米的汛限水位,屆時下游的監利想從長江取水也會變得十分困難。

  由於不知道乾旱何時休,“已經有人跑到外面打工,把田荒了。”老陳這樣描述他所在的紅城鄉的情況,整個村子,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青壯年基本都已外出。

  儲備糧太少?

  旱災之下,受傷的不只是農民,監利縣69家糧食加工企業也感受到了糧食減産的壓力。

  位於監利縣新溝鎮的福娃集團有限公司,是該縣最大的糧食加工企業,擁有4萬多畝優質稻穀基地。乾旱讓部分基地失水無法翻耕,根本插不下秧苗。

  福娃集團總經理助理胡輝告訴記者,去年收購價在1.2每斤元左右,今年預計會達到1.4元/斤”,這讓福娃在收購季節每月要多支出近300萬元的現金,他們已經開始考慮到其他地區去收購夏糧了。

  同在新溝鎮的湖北恒泰農業集團有限公司也在擔心這個問題,恒泰農業總經理陳祥章預測,由於糧食減産,企業高價收購已經是大勢所趨。

  監利縣農業局局長李興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年全縣有25億斤的糧食産量,5億多斤被福娃收去加工成食品賣掉,10億余斤通過恒泰等企業流通到廣州等南方地區,剩下的就是當地142萬人口的口糧。正常年景下,這些糧食保證全縣的糧食供應是不成問題的。

  然而今年,他們碰上的是延續了整個冬春夏三季的乾旱。

  “以前的農民是喜歡把一年的糧食都儲存在家裏,現在很多都是把糧食賣掉再去市場上買大米吃,現在到底農民存了多少糧沒有人知道。”這種狀態讓身為監利縣糧食局副局長的廖志金感覺心裏沒底。

  目前監利縣擁有的中央儲備糧2億斤(原糧)、縣級儲備糧1600萬斤(原糧),商業儲備糧2000萬公斤(大米),按照監利縣糧食的消耗速度,儲備糧大概可以維持兩個多月的時間。

  “要對儲備糧的規模進行合理的評估,現在縣裏500萬公斤儲備糧的量對於我們來説是很容易完成的,但是碰到極端情況下是不夠的。” 廖志金介紹説,在糧食收購尚未改革之前,監利縣的儲備糧曾高達10億斤(原糧)左右。

  高糧價時代開啟?

  監利的遭遇,正是長江中下游受災的一個樣本。

  據民政部救災司統計,截至2011年5月27日,湖北、湖南、江西、江蘇、安徽等5省共有3483.3萬人遭受旱災,農作物受災面積達3705.1千公頃,其中絕收面積166.8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49.4億元。

  這是在夏季汛期即將來臨之際,發生在魚米之鄉的蹊蹺事。乾旱從冬季跨越到夏天,讓習慣了在夏季抗洪的人們損失慘重。

  所謂“湖廣熟,天下足”,湖南湖北連遭乾旱,自然也讓人們對糧食安全問題的擔憂再次突顯出來。

  “這一輪南方乾旱不會影響國家糧食安全,但肯定會推高糧食價格。”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張利庠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2004年中國進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之後,雖然國家儲備糧的確大幅減少,但是糧食總 量並沒有減少,而通過發達的現代物流和交通體系,跨區域的糧食運輸也不成問題。

  張利庠同時也指出,在“南糧北調”的大背景下,産糧大省已經由長江流域逐步轉移至東北三省以及河南、山東等北方省份,湖南湖北在糧食供應鏈上處於第二梯度,對國家糧食供應的影響也是有限的。

  而近來農業部公佈的農産品批發價格指數走勢,似乎也在印證張利庠的看法,自5月12日以來,農産品批髮指數一路向上,從177.9點上攀至5月30日的185.8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