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中海油職工平均薪酬38萬元 公司承認數據屬實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30日 14: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財經國家週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財經國家週刊報道 有媒體5月9日報道,根據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下稱“中海油”)下屬上市公司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稱“海油有限”,0883.HK)2010年報披露,該公司職工年平均薪酬38.67萬元,高管均薪460.5萬元,位列上市央企高薪榜前列。

  一時間,中海油的薪酬問題在網絡上引來質疑。對此,海油有限聯席公司秘書蔣永智向《財經國家週刊》記者回應説,年報披露的數據是準確的。“上市公司以中高級管理人員為主,薪酬是要相對高一些。38萬是全額的人工成本,與員工拿到手的錢是兩個概念。”

  38萬年薪虛實

  媒體曝出的平均38萬年薪,給外界留下的印像是:中海油不僅是少數高管高薪,內部人人皆有超高收入。

  海油有限2010年年報顯示:本年度公司支付的僱員成本(包括董事酬金)為398847萬元,權益支付的股份期權費用為21763.3萬元。其中,工資、薪金和僱員福利支出為158070.4萬元,合同方勞務費支出為219013.3萬元。年報同時還披露:“截至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公司共有員工4650名。”據此計算,海油有限人均工資、薪金和僱員福利收入為33.99萬元。如果加上部分高管層獲得的期權收入,員工平均收入即為38.67萬元。

  相比另外兩大石油公司的年報披露數據,中海油4650名員工似乎少得太多:中石油約61萬人,中石化約37萬人。另外,2010年度,海油有限實現凈利潤約544億元,這樣龐大的利潤,由4650名員工創造。統計數據是否另有“內涵”?

  面對《財經國家週刊》記者的提問,海油有限聯席公司秘書蔣永智確認説:僱員支出和員工總數的數據是準確的,作為一家海外上市公司年報數據,經過了嚴格的會計審核。

  蔣永智告訴《財經國家週刊》記者,38.67萬元包括了全額的人工成本,跟員工實際拿到手的工資收入是兩個概念。38.67萬元中還包括了教育培訓費、工會經費、各項社會保險等費用在內,這一部分所佔的比例也較高。

  “海油有限的國際化程度較高,在海外有大量資産,雇傭了800余名外籍員工,給他們支付的費用比較高。此外,海油有限和集團公司也不一樣,以中高層管理人員為主,收入也會要高一些。” 蔣永智説。

  2010年,中國城鎮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中海油的均薪水平相當於城鎮居民收入的20倍。相比同為能源三巨頭之一的中石化,中海油的均薪大約是其4.3倍(依中石化年報數據計算,均薪約為9萬元)。

  “類似中海油這樣效益不錯、勞動生産率高的國有企業,其職工工資收入比社會上高一些是可以和應該的。但是,人均38萬元與社會平均水平明顯差距偏大,按照國家的相關政策當然應該進行必要的調控。”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蘇海南評價説。

  蘇海南進一步分析指出:作為資源開髮型且具有壟斷性的國企,其全部收益中既包括全體員工做出的貢獻,同時也有非勞動要素的貢獻,比如國家資源的壟斷佔用、政府政策的支持等也是重要組成部分。對這一部分,薪酬分配時需要適當剔除。

  誰拿高薪?

  《財經國家週刊》記者獲取的一份內部資料,詳細説明了中海油的工資級別劃分情況:從高至低,一共分成A、B、C、D、E、F、G七檔次,其中各檔再劃分不同級別,一共是13個等級。最高的A2級,其每月工資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別為17000元和29500元;最低的G1級,每月工資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別為2200元和3100元。

  中海油內部員工對《財經國家週刊》記者介紹説:C級為處級幹部的工資水平,大概可以算是公司的中層員工。G級別最低,一般是新入職的大學生工資水平。這是企聘的工資水平,如果是社聘,工資水平還要低一些。

  《財經國家週刊》記者獲取的一份中海油員工工資單,詳細列出了普通員工一個月的收入水平。該員工崗位級別為F2級,當月崗位工資2800元,崗位獎1680元,加上福利補貼、車改補貼等,應發工資為7100元,在繳納養老保險、住房公積金等費用後,實際到手工資為5100元左右。

  據此計算,該名工人包括福利、補貼的實際年薪為8.52萬元,離38萬元差距較大。另據前述中海油內部員工稱:一般在工資之外,還有一部分半年獎和年獎,這部分跟公司效益好壞、主管領導個人因素有關。普通員工獎金數每年在幾千至幾萬元不等,但“總數不會高到30余萬”。

  再回到年報可以發現,中海油高管層與普通員工收入差距較大,拉高了大多數員工的薪酬數字水平。這顯示出中海油內部薪酬分配的結構性不均衡。海油有限2010年報第83頁,詳細列出了支付給7位高管(3位執行董事、4位非執行董事)的薪酬情況。每位高管的酬金由四部分構成,分別是袍金、薪金津貼及福利、績效獎金和退休福利計劃供款。

  其中,袍金最高領取者是公司非執行董事周守為,為92.4萬元;其餘項最高領取者均為公司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楊華,分別為260.7萬元、200.4萬元、8.1萬元。7人合計,2010年領取了薪酬1695.3萬元,其中最高年薪領取者楊華,為552萬元。

  這不包括高管層獲得的股票期權收益。所列7位高管中,有5人有股票期權收益,5人合計總數為2680萬元。股票期權收益加上酬金,高管層2010年總收入為4375.3萬元。

  此外,海油有限還列出了5位獨立非執行董事的薪酬情況。其中王濤、鄭維健兩人自願放棄2010年的董事酬金,實際領取酬金者3位,分別是趙崇康92.4萬元、劉遵義41.4萬元、謝孝衍95.9萬元,共計229.7萬元。

  對此,蘇海南評價説:一般來講,由於職務和貢獻差別,公司高管層與普通員工收入應該有差距,尤其是上市公司對高管層都會有比較高的薪酬激勵。作為國有控股企業高管,為了與本公司其他面向全球招聘的高管薪酬水平平衡,且與國際知名大公司高管身份相適應,其名義薪酬高一些是沒有問題的,但其實發薪酬與普通員工之間的薪酬差別則不宜過大,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收入差距明顯有些不合理。

  “應按照《關於進一步規範中央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的指導意見》有關精神,由國資委調控收繳其中的大部分,使其國企高管實際發放的薪酬與央企職工平均薪酬水平保持在合理倍數之內”,蘇海南建議。

  央企工資改革難點

  在中國石油基金論壇研究員馮躍威看來,這不僅僅是中海油一家公司,而是央企普遍存在的制度安排和公司內部治理的問題。薪酬管理制度不完善,會導致央企與社會、央企內部之間的工資差距進一步擴大。

  一直以來,國企薪酬改革就是一個難題。在計劃經濟時代的很長一段時期內,由國家直接對職工個人進行分配,即“一竿子插到底”,企業無權自行調整工資,也沒有工資分配的自主權這是一種完全計劃經濟的分配模式。

  1985年,國務院發出《關於國營企業工資改革問題的通知》,進行了一次重大工資改革,即“工資與工效挂鉤”的辦法,職工工資同企業經濟效益按比例浮動、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挂鉤。在實行過程中,這一辦法逐漸顯露出拉大收入差距的弊病。

  2010年5月,國資委印發了《中央企業工資總額預算管理暫行辦法》,啟動了新一輪的工資改革。依據該辦法,央企需要以上年實際發放工資總額為基礎編制工資總額預算並報批,國資委分行業制定和發佈工資增長調控線,對央企工資總額進行管理。

  對這項改革,國資委人士對外表示,希望新規則能夠“解決央企內部存在的不同職工群體工資結構分配不合理以及部分壟斷行業工資過高的問題”。

  蘇海南認為,當前的工資總額管理辦法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高收入行業與其他行業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這依然只是一項治標的政策。“只有進一步打破壟斷,同時將資源佔用、政策傾斜等非勞動要素帶來的收益在勞動報酬分配時合理剔除,才是治本之策。”

  蘇海南指出,推進央企薪酬改革和加強管理的難點並不在於工資總額管理制度本身,而在於如何從源頭上管好管住總體收入,其重點是要儘快健全並實施完善的國有企業利潤上交、資源佔用稅等多項制度,將屬於全民所有的這些收益收繳以用作民生。

  即使總額管理制度本身,也存在著執行不嚴的問題。在缺乏外界有效監督和信息透明度之下,國資委劃定的工資總額“紅線”,很容易淪為“虛線”。

  5月20日,審計署發佈了對17家央企2007~2009年財務收支審計結果,對中海油的審計報告指出:“2004年至2009年,中國海油未將所屬12家企業員工工資6.49億元納入總公司工資總額管理。”

  類似問題在央企財務審計中成為高發問題,如領導職務消費不明、假發票、違規發薪酬、少繳稅收等。問題較為突出的中國核工業集團、中國遠洋總公司、中國南方電網,在薪酬福利管理上涉及違規發放獎金、補貼、旅遊費等資金總額近50億元。(王愚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