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吳向宏:外匯管制依然是外儲高增長直接原因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0日 10: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都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在商言政之吳向宏專欄

  近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方上浦先生在某論壇的發言中,澄清了社會上流傳的一種誤解:中國外匯儲備的高增長是強制結售匯制度造成的。的確,強制結售匯制度早在2008年已經取消。如今無論個人還是企業,只要有合法的外匯收入,是可以長期持有的。方先生的話完全不錯。不過,如果方先生的弦外之音,是説外匯管制已經足夠放鬆,也不再是外儲高增長的直接原因,所以不急於改革了,那麼就很值得商榷。強制結售匯制度僅僅是外匯管制的一個環節。它的取消,並不意味著中國的外匯管制已經不再嚴厲。

  方先生在回答當前外儲高增長的原因時列舉了四點。其中第三點是:“境內企業、個人等市場主體的外匯結匯的意願仍然比較強、購匯意願減弱”。那麼,我們刨根問底一下,境內主體的結匯意願為什麼強、購匯意願為什麼弱呢?有一種説法是:因為人民幣有升值預期,所以大家都希望儘快結匯,以避免匯率損失。這種説法貌似合理,但漏洞在於,如果僅僅是為避免升值預期而及時結匯,結匯僅僅是一種保值手段,那麼,當需要使用外匯的時候,境內主體依舊是會大量購匯的。這樣一來一去,由於其間人民幣升值了,該組交易的直接結果,銀行手中的外匯總量(間接決定央行外儲總量)應該是下降的。如果考慮利息因素,由於同期境內人民幣存款利率高於美元存款利率,這種下降效應就會更加明顯。換言之:假若僅僅是人民幣升值預期使得境內個人和企業為保值而結匯,那麼在短期造成外儲上升是非常可能的,但是在一個相當長時間內,結匯和購匯交易會達到平衡,而且(不考慮其他外匯凈流入因素)會造成外儲總量的下降。而中國外儲高增長已經持續了很多年,它顯然不可能是單純人民幣升值預期造成的。

  實際情況是,境內主體主動結匯,尤其是貿易主體結匯,主要是因為它們根本沒有長期持有外匯資産的意願,而不是因為擔心短期的匯率波動。換句話説,即使人民幣匯率穩定,甚至升值預期逆轉,只要不出現短期大幅度貶值的情況,境內主體在現行體制下依然會傾向選擇結匯。這才是造成長期外匯資産大量向中國的銀行系統流動,並最終積聚到央行手中,形成鉅額外匯儲備的直接原因。

  再刨根問底一下:為什麼境內主體基本上沒有長期持有外匯資産的意願呢?答案恰恰就是中國的外匯管制制度,包括資本項目外匯不可自由兌換制度,以及對企業和個人對境外投資的過度監管體系。

  舉個例子:假設我有一家外貿企業,每年有幾百萬美元的經常賬戶凈營收,這幾百萬美元我能拿來幹什麼呢?由於美元在國內不是可合法流通的貨幣,所以我不能拿它們來支付貨款、租金、稅費、員工工資等等。這些經營支出只能靠把美元換成人民幣。好吧,這樣支出後我依然有百把萬美元的凈利潤,這美元能幹什麼?能給股東分紅嗎?不能。能夠購買美國國債以保值嗎?不能。能在境外投資股市以獲取資本收益嗎?不能。能在境外大量購買相關生産資料的期貨協議以對衝風險嗎?也不能。能收購一家國外的關聯企業嗎?不經過苛刻的審批(現在的官方説法叫“核準”)你還是一樣不能。當然,可以用於未來貿易中的進口業務,但是外貿企業一般會有銀行短期外匯貸款額度,此時用貸款往往更能提高資金利用效率(方上浦先生也説了,很多“企業大量借入美元貸款來替代購匯”)。這樣一看,企業如果留存這筆外匯凈利潤,只能是存在中國的銀行裏而利率還低於同期人民幣利率,豈不是自找苦吃嗎?

  對企業如此,對個人亦然。目前,除了本國企業以外匯發行的B股,中國公民基本上沒有自主的對外金融投資渠道。在此前提下,個人如果留存外匯,就只有眼看著它躺在銀行裏隨通脹而貶值,誰會願意呢?所謂“藏匯於民”又如何能做到呢?所以,表面上,中國已經取消了強制結售匯制度,但實際上,由於相關外匯管制,造成境內主體留存外匯基本無用,還是只能結匯。官按方的説法,這就是把“強制結匯”改革成了“意願引導”,最終效果是近似的。

  因此,不能用“強制結售匯已經取消”,來否認中國外匯管制依舊過於苛刻、否認外匯管制依舊是外儲超常規高增長的重要根源。如果相關政府部門的確覺得鉅額外儲已經成為金融體系的負擔甚至隱患,的的確確想做到藏匯于企、藏匯於民,就必須儘快大刀闊斧地進行外匯自由化改革,而不是一議再議,久拖不決。(作者係商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