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吳向宏:舍本逐末式科學行政導致統計失真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3日 10: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都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在商言政之吳向宏專欄

  最近幾天有關統計局的消息煞是熱鬧。先是統計局官方發佈的數字稱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居住月支出為111元,頓時輿論大嘩,大家覺得這個數字和人們的親身感受相差太遠。接著統計局官方網站上出現了統計局內部人員發表的一篇文章,稱如果包括自有住房虛擬租金,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用於居住的實際月支出為680元以上。這個數字雖然和人們的感受仍有差距,但略顯靠譜。誰知不到24小時,統計局官方發言人就再度表示,該文僅為個人思考,並不代表國家統計局觀點,且作者理解有偏差,680元實際上誇大了居民消費中的居住支出水平。

  其實,統計局發表的數字和百姓感受相差很大,這種現象由來已久。民間經常流傳“被增長”、“被加薪”等説法,其實就是針對統計局發表的經濟增長數字和工資增長數字表示嚴重的不信任。這次由於統計局自己內部發生“理解偏差”,觀點打架了,這才引起了媒體更高密度的關注。這也是件好事,可以讓我們借此機會,探討一下這種統計怪象發生的深刻根源。

  憑良心説,中國的統計工作做得還算是比較科學的。統計體系在發展中國家相對來説比較完整。由於統計部門的工作相對獨立,數據的真實可信度,也高於由各級其他政府部門發佈的數據。比如每年GDP(國民生産總值)的數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字,就比地方政府發佈的數字加起來要可信得多。我並不是説,統計局的官員個個都是不食官場煙火的獨行大俠,在各方面或明或暗的壓力下,能夠完全中立客觀地進行統計調查和數據處理。的確有那麼幾個年份,統計局公佈的數字和政府提出的政策目標吻合得令人生疑。但儘管如此,由於各種統計數據之間有複雜的相互關聯性,要想天衣無縫地造假,那難度是相當大的。比如你要想假造G DP數據,你就得把相關的耗電量、耗水量、交通流量等等國民經濟賬戶的基本數據都精心地進行相應改造,那工程量相當於勾畫一個經濟運行的龐大數學模型,一不小心就會露出破綻。所以,總體上説,我傾向於相信,我國的統計數據,其實還是八九不離十的。

  那麼民間對我國統計數據為何有如此巨大的質疑,而且近年來這種質疑愈演愈烈呢?其實,統計作為一門科學,它和人們日常生活經驗有反差,是正常的。不過,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受過教育的人們會選擇相信科學,而摒棄日常直覺。比如科學家告訴我們,地球是圍繞太陽運轉的。這和我們的日常直覺太陽東升西落,是完全相反的。但沒有幾個受過教育的人會不相信日心説。但是為什麼一説到中國的統計數字,人們就如此反感呢?

  我認為,這裡的根子是:我們的有些政府部門,對統計數字和民意之間的差距,沒有用正確的態度去消弭和引導,而是利用這兩者之間的差別,用“科學”做擋箭牌,藐視甚至罔顧民意。這最終導致了民眾對統計數字喪失信任。

  政府權力來之於民,授之於民。民意應當是政府行政的最基本依據。我國政府歷屆領導人曾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過類似這樣的觀點:人民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才是衡量各級政府部門政績的基本尺度。所謂“科學行政”,應當是政府利用科學手段,包括對各種科學的統計數據的應用,來達到服務人民、滿足民意的目標。如果不考慮民意,不體察人民的實際生活感受,僅僅把目光盯在冷冰冰的統計數字的變化上,看到某些數字上去了就覺得政績目標實現了,而不管老百姓是否實際感到了滿意,這種所謂“科學行政”就完全是舍本逐末。若是像個別官員那樣,故意操縱專業統計手法,故意用令普通百姓難以弄清的專業統計數據來掩蓋實際工作中的失誤,粉飾太平,就純屬掩耳盜鈴,最終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因此,要恢復統計數字在老百姓心目中的信用,僅僅靠把統計工作做得更好、更科學是沒有用的。根本的做法是讓各級政府部門行政的目標回到正確的方向。只有當數字不再出官時,官才會不再出數字。統計作為一門科學,也才能不再承擔過分的責任和義務。

  (作者係商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