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經濟臺滾動新聞 >

[今日觀察]聚焦中國物流頑症:賣菜難 買菜貴 為什麼?(2011.05.16)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6日 22: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CTV-今日觀察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795b19a7e95d4abf8e5df8426dd5e031

    解説:菜賤傷農,菜貴傷民,蔬菜流通要經過哪些環節?記者山東壽光實地調查,哪些環節在推高價格,降低蔬菜流通成本如何多舉措並舉?聚焦物流頑症之“賣低買高的菜”,《今日觀察》正在評論。

    主持人(史小諾):歡迎收看《今日觀察》,繼續我們的系列評論《聚焦物流頑症》。前段時間有一些地區出現了農民“賣菜難”的現象,引發了社會上對於蔬菜流通環節的一個關注。針對“菜賤傷農、菜貴傷民”並存的現象。我們記者一路追蹤了山東壽光蔬菜從收購、從運輸、批發直至零售的整個過程。那麼物流環節在菜價的最終形成的過程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如何降低農産品的物流成本?

    今天演播室的評論員是何帆和張鴻,首先一起來看一下記者調查。

    解説:山東壽光農産品物流園是全國最大的蔬菜集散地和價格形成中心,每天有1500萬公斤左右的蔬菜進行交易。

    早上6點,蔬菜批發商陳中正在裝車。

    記者:圓椒收上多少錢一斤?

    陳中(蔬菜批發商):收上來,今天賣一塊二左右。

    記者:拉到北京中間成本大概有哪些?

    陳中:像這個裝袋子費用、包裝費、運輸費,就這三種。

    記者:這個成本大概佔多少?

    陳中:這個成本在兩毛一二(每斤)。

    解説:當晚7點,這批圓椒運到北京大羊坊蔬菜批發市場,陳中的合夥人賈宗以每斤1.5元的價格把圓椒批給北京的二級批發商。

    賈宗(蔬菜批發商):(圓椒)批發到一塊五(每斤)左右。

    記者:這個你賣給他們(零售商)多少錢?

    朱有生(二級批發商):一塊六吧,加一毛(每斤)。

    解説:第二天早上3點,朝來萬通農産品交易市場,二級蔬菜批發商朱有生把圓椒賣給零售菜販每斤1.6元,記者走訪了幾個蔬菜零售店,圓椒賣到消費者手裏是每斤3塊到3.5元,蔬菜從地頭到菜市場,經過經紀人、一級批發商、二級批發商、蔬菜零售商四個環節,每斤圓椒從1.2元/斤到1.6元/斤,加價0.4元,而在最後一個環節,菜價陡然增高,到消費者菜籃子價格翻了一番。

    再看《經濟半小時》調查,西葫蘆在新發地只賣2.5毛,從五環的新發地運進四環內的岳各莊蔬菜市場,雖然距離不遠,再加上來回的搬運費、攤位費,這時每斤西葫蘆已經漲到了3毛5左右,漲幅高達30%。

    在北京市內社區賣菜的菜販蘇生平告訴記者,他們的菜就是在北京岳各莊蔬菜市場批發的,雖然新發地的菜價更便宜,但是他卻很少去那裏進貨,因為拉菜的人都是人貨混裝的麵包車,按照北京市交管部門的規定,人貨混裝的車輛是不允許上路的,為了躲避交警,他們只能在晚上12點半到淩晨6點之間上路,而這幾個小時的時間根本不夠跑新發地買菜。

    菜販1:這個地方太大,這個菜和那個菜相隔一里多路。

    菜販2:等到天亮了,限行就不敢回來了。

    解説:拉菜的都是人貨混裝的麵包車,經常在市內遭遇罰款。

    菜販2:警察一説罰錢,跑都不讓你跑,逮住了,有時候一個四環,罰兩回。

    記者:逮住一次罰一次?一次罰多少?

    菜販:一百元,二百元。(一旦被罰)一斤菜最少得加一毛多錢。

    解説:在市區的菜市場,西葫蘆賣到了一斤1元錢,在社區賣菜的楊大姐告訴記者,蔬菜進城難,環節太多,青菜的耗損很大,此外,還有攤位費、衛生費、水電費等等,這些最終都攤進了菜價。

    主持人:剛才我們在片子當中看到1塊2的辣椒,最後到老百姓的餐桌上大概是2塊5、3塊,甚至到了3塊5。我記得前段時間我們曾經做過類似的節目,也有評論員説,整個流通環節他認為是競爭充分的,是沒有問題的,所以他認為這個價格從某種程度上來説是合理的。但我不知道何帆這次去壽光調查,你的調查結果怎麼樣?在哪一個環節你覺得它的增幅有點過大了?

    何帆(財經頻道評論員):我覺得去一趟,跟不去一趟還是不一樣的。在去之前的時候,我是覺得這個物流行業是一個暴利的行業,那麼之所以這個菜價高,可能是因為在物流的環節層層加碼,那麼去了解一下情況,發現並不是這樣的,物流行業現在可以説是一個微利的行業,跑運輸現在是越來越難了,因為現在它各種成本都在上漲。

    主持人:對。

    何帆:油價在漲,而且以後可能還要繼續在漲,勞動力的成本在漲,而且以後可能還要繼續的在漲,包括這個倉庫的租金都在上漲。所以我們也問過,我問過一個跑運輸的,我説前一段,那個葉子菜的價格不是下跌了嗎?大家都在説這個菜農受到損失,我就問他們,你們為什麼不在葉子菜價格下跌的時候,你們趕緊多運一些葉子菜出去呢?他們説:“不敢運,又怕賠了。”因為本來油價就在漲,然後葉子菜又這個價錢又賣不高。

    主持人:成本很高,運輸成本很高。

    何帆:他們不敢往外去運。原來的時候我曾經以為,説在蔬菜運輸的這個環節中,可能路上會遇到層層的關卡,那麼現在至少是,我們在壽光了解的情況,就在山東境內的蔬菜運輸是暢通無阻的,從山東運菜運到北京,因為現在都有綠色通道嘛。

    主持人:對。

    何帆:專門給蔬菜運輸是放行的。

    主持人:對。

    何帆:所以基本上也是暢通的。所以現在看起來,從這個菜田到菜市場,如果是距離有100公里的話,可能前面99公里都是比較暢通的,問題可能是出在最後1公里。

    主持人:最後1公里。張鴻的觀察?

    張鴻(財經頻道評論員):對,最後1公里就到了城邊上了。比如説北京的話,那就到了五環邊上,那北京最大的這個蔬菜集貿市場就是新發地,那我們新聞裏也看到了,從新發地然後再轉一次改到了四環邊上的岳各莊批發市場的時候,這個時候有一個增長,這個增長30%,這已經是,他説前邊99公里裏邊幅度比較大的一個了,漲了30%,但是這個最後1公里可能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環節是可能到最後的200米,甚至100米。這裡面最後這100米還有一個不得不付出的一個成本,就是罰款,就是你到了城裏以後,貨車不讓你繼續走,不讓你繼續走怎麼辦?這個咱們前兩天節目也談到了,那你一個貨車就要分裝成很多小麵包車,這是違規的,面臨罰款,而且小麵包車還有一個成本問題,就是説他只能夜裏邊,偷偷,避免罰款嘛,夜裏面偷偷地,1點到6點之間沒有人查的時候偷偷地來運,偷偷來運他要算好了,我到這個地方,我到遠的地方能運更便宜的菜,但是我回不來了,我只能到近的地方運稍微貴一點的菜,因為我在天亮之前我能回來,否則的話我就陷到裏邊去了。所以這個時間成本,到最後也都算到了菜價裏。

    主持人:那就這個大家非常關心的,這段時間非常關心的話題,我們再來看一下數字100所做的一個調查。我們的問題是,您認為蔬菜價格變身的關鍵因素是什麼?59.40%,差不多60%的朋友都是認為是運輸費,就是這個流通環節過高;還有16.70%的朋友認為是攤位費。

    我們再來看一下網友的評論。

    第一位朋友他説:“這個菜從産地運到城市,需要人工保鮮包裝、運輸的交通費、還有蔬菜的損耗、進店費、營業的費用都會加在菜價上,那麼物流是城市補給的橋梁,物流的高效快捷能夠減少蔬菜損耗,降低蔬菜的價格。”

    再看看第二位朋友,他説:“産銷不能直接見面是一個主因,還有就是物流等成本的上漲導致了一車菜價難抵各項雜費,更是加大了菜價的一個上漲。”

    我們看看這位朋友“山東哥”他説:“這個菜籃子工程關乎民生,菜價高的原因是物流的費用過高,信息不透明,對系統性的信息平臺建設不夠。”

    剛才聽了兩位評論員的説法,還有我們看到很多網友的評論,我們發現這個農産品價格的上漲的確是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流通環節的過多,也是導致這個成本上升的一些原因。那麼接下來我們看看這個物流綜合成本,它有哪些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地進行完善,一起來看下面的短片。

    解説:蔬菜流通的新聞一直是民眾關注的話題。

    《新京報》日前報道:土豆主要産區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距北京不到400公里,但這裡的大批土豆要進京,竟需要到800多公里外的山東壽光市,然後再旅行約500公里進京。

    外地蔬菜進京,為何捨近求遠?在壽光物流園,來自內蒙古的一位客商説,一車土豆直接進京十天半月也賣不完,成本高,拉到壽光市場這裡菜品多,買家多,一車土豆兩三天就賣了,返程時配上其他高價菜運到北京銷售,也有帳可算。

    記者在壽光采訪時遇到一位從江蘇運白菜的司機,他説:“白菜在江蘇附近賣不上價,所以多繞點路,拉到壽光來配菜,走貨快,賣價也能高點。”

    江蘇菜農:江蘇沒人要,對。

    記者:在這呢?

    江蘇菜農:在這多少還能換點錢,在(江蘇)那邊更不行了。

    記者:為什麼在這就有人要?

    江蘇菜農:這邊市場大,各個省的菜商都在這收菜。

    解説:針對蔬菜倒流現象,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業副秘書長陳明軍指出,一是表明現有蔬菜生産佈局不合理,許多地區蔬菜種植品種單一,未形成規模,難以支撐市場發展;二是表明農産品物流規劃不合理,且90%的農産品運輸依賴公路。物流綜合成本高,也是各界熱議的焦點。

    此外,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主任范劍平表示,目前我國的物流交通組織方式太落後,運輸能力中有40%是空載狀態,經常出現的狀況是,出去的時候是超載,回來是空載,物流成本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2倍。

    主持人:剛才在短片當中也是梳理了現在物流成本過高的很多的一些問題。我覺得有些地方我們老百姓覺得挺奇怪的,比如説內蒙的土豆,它明明可以直接賣到北京賣,他非要跑到壽光去兜一圈,等等問題可能都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想象的。

    張鴻:對。

    主持人:這些環節當中,你們覺得哪些問題是最為突出的?最亟待改善的?

    張鴻:我們可能覺得很難想像,但是對他來説,他肯定會算這個成本,我這個土豆如果我運到北京來,就直接能進到這個批發市場,直接能賣出去的話,那他何嘗不願意賣到北京來呢,那肯定是他進不來,他進不來就是可能壽光這個地方它運起來比較方便。就像這個陽澄湖的大閘蟹,為什麼別的地方的蟹都跑那去涮一下再賣到別的地方去,這個還不光是到那個地方要貼一個“壽光”的標簽,就是我內蒙土豆我也要到那去轉,才能更好的賣向全國各地。還有一個他要算一下,我到那賣的話,我還可以不光賣土豆,我還可以運點別的蔬菜,進點別的蔬菜,然後再運到全國各地,比如説運到北京來,這樣的話我可能攤銷我的成本。就是我與其讓土豆在自己家裏我運不進去北京,我不如,這樣算一下好像成本增加了,但其實對我來説是值的,這是一個,這是我們整個的一個佈局是不是更應該合理。

    因為我們在物流的這個“振興規劃”裏,也提到了區域戰略規劃,比如説長株潭等等這些地方的一些物流的一個戰略規劃。但是專業的物流,我們怎麼能讓它佈局更合理,比如説服裝的,蔬菜的等等等等,這些怎麼才能有更好的佈局圍繞著城市周邊,那城市自己也在想辦法。比如説北京,現在就非常清楚,我們剛才説的新發地,它在周邊還要再建幾個這樣的一個蔬菜集散地,同時它會把自己的這樣的一個基地建到河北廊坊,周邊的,就北京周邊的這些地方去,這樣的話,我就直接可以在你當地的可以訂購蔬菜,我就不需要跑到全國更多更遠的地方來增加我的成本,這樣你當地農民的這個菜,賣菜難的問題也解決了,所以就是我們自己周邊,城市周邊也在主動地進行這種佈局,這個佈局就是來源於一個大佈局,大的規劃,全國的一個大的規劃,那城市周邊自己要想辦法,解決自己小的吃菜,買東西這樣一些難題。

    主持人:何帆的觀點呢?

    何帆:所以從蔬菜行業,你可以看到整個中國物流業現在的現狀,我們現在從蔬菜來看,它是一個小生産大市場的一個格局,中間流通環節是不暢通的。所以在整個供應鏈的兩端到最後都是要受損的,如果這個菜價太低的話,菜農要受損,如果菜價太高的時候是老百姓要受損,所以大家都有怨言,但是流通企業是夾在中間,累死累活的,但是像風箱裏的老鼠一樣是兩頭受氣的,其實他也很難受。

    那癥結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因為我們現在的物流行業太低端了,其實就是這個物流現在是一個時髦的説法,它其實就是個跑運輸的,所以它有時候有很多盲目性,他沒有這個信息,那去的時候可能都是超載,回來的時候可能是空車,然後前一輛車拉的是煤,後一輛車改拉土豆,前面一輛車拉的化肥,然後完了之後,後一趟卻拉西紅柿,它不是專業化的物流企業,那麼這個時候就帶來很多。因為你比如説你運蔬菜,你沒有一個冷櫃,那這個時候就帶來損耗就很多,所以我們在拉這些生鮮果蔬的時候損耗率要達到30%以上,所以這個就浪費了很多的錢。

    什麼時候我們的物流企業,也真正做成了信息企業,那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我們現在要降低這個流通的成本,要把菜價給降低,那你要靠這個,我們要解決食品安全的問題,那你也要靠,就是我每一個環節,我都能夠形成一個追訴的制度,我們現在要形成農産品的品牌,要讓農業能夠升級換代,也靠這個,所以歸根到底,就我們現在的物流行業,必須要來一個脫胎換骨。

    主持人:一定要有的放矢,一定要把這個信息化綜合到自己手裏,然後才能找出更好的對策。怎樣更好地優化這個流通環節?同時建立更好的農産品的物流的體系?稍候回來我們和兩位評論員繼續討論。

    主持人:歡迎繼續收看今天的《今日觀察》。那麼如何更好地優化蔬菜流通體系?同時更好的降低這個流通當中的成本,現在來看農超對接以及金融進入到物流當中也是普遍在嘗試的做法,接下來通過一個片子來了解一下。

    解説:如何減少蔬菜流通環節?近年來,農超對接,金融助力是各地探索的新模式。

    張興德是山東壽光市德勝光村的村民,從2003年開始種菜,他告訴記者,真正從賣菜上嘗到甜頭,是2007年以來的事情。

    張興德(菜農):菜價不好,賣不了多錢,那是常事了。

    解説:2007年張興德加入了壽光燎原果蔬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會根據計劃從大棚收菜,經檢驗包裝後直送超市,蔬菜的價格要比市場高出1、2毛錢。菜農通過合作社和超市對接,一方面保證了蔬菜品質,提高了議價能力。另一方面,由於中間減少了環節,在流通過程中的成本也大大減少。

    李春香(壽光燎原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今天摘了之後,明天早就通過我們合作社的合同,就直接上了超市櫃臺了。

    記者:流通環節大概能節省多少成本?

    李春香:節省的成本,應該是在10%—20%。

    解説:通過合作社或龍頭企業,以超市對接的方式,在壽光已佔到當地蔬菜銷售的三分之一左右。蔬菜流通體系一頭連著“三農”,一頭連著市場,壽光市農産品物流園這個可容納5萬戶菜商和菜農進行交易的蔬菜集散中心,日均現金交易量達到2500萬元,蔬菜交易鉅額現金結算帶來的操作風險,安全文化,以及人力資源投入一直困擾著菜商、菜農和物流員。

    在物流園蔬菜交易大廳記者看到,來這裡交易蔬菜的菜商已經不用現金交易。

    菜商:現在都有卡,卡方便了,以前拿現金交易,買一千斤(蔬菜)拿現金交,那樣很麻煩,揣錢不方便,這拿卡全辦了。

    解説:這張金穗壽光農産品物流園卡,集場內結算和銀行卡功能于一體,一面用詞條記錄客戶的銀行存款,另一面用芯片記錄客戶的場內交易情況,通過圈存金進行資金轉換,10幾秒時間就能完成交割。

    王會堂(農業銀行壽光市支行行長):現在用了這個物流園卡,每一個出口,每一個商戶在不同的區域,都可以通過劃卡的方式,解決結算問題。稱完稱(重量),結算完了劃卡,馬上就能出門。

    解説:金融卡的使用,每天平均可減少現金交易量2000萬元以上,相當於增加了8個操作熟練的銀行會員,進一步加快了蔬菜交易的電子化進程。

    主持人:我們剛剛看到農超對接,還有包括金融進入到物流當中也都是一個在嘗試,在摸索的一些方法,那麼這些方法應該是能夠更好優化整個流通的這個環節,起到更好的一些作用,哪些地方還有待改善?

    張鴻:我們記者在採訪的時候,也跟蹤到了一個農業合作社,他自己用運輸車然後運到了這個城裏的超市裏,但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傳統的物流公司他運到超市的時候,他是知道能回來的,回來我不能空駛,我肯定能接到貨我回來,但是你一個農業合作社,你運到那你回來的時候成本就白增加了一趟的這個成本,空駛。所以也需要這個更加專業的,更加這個精準的,甚至是高端的一些物流企業的出現,就是他們出現以後,可以有一個定制的服務,這樣的話他其實是為你量身訂作了一個全套的一個解決方案,這樣的話你的成本相對來説就攤低。農超對接其實它就是為了解決環節過多的問題。

    主持人:對。

    張鴻:這個前幾年我們國家開始政策支持,包括有些稅收支持,一些財政的支持,包括企業的融資支持。我看到一個數據説歐美的這個80%的蔬菜,是農超對接的,日本是70%,中國只有15%,可能這個差距是有點大。那解決它的一個最重要的一個前提是,必須得有規模化的企業,不論是規模化的農業企業,還是規模化的這個超市,他提供的其實不是一個運輸,他提供的是一個産品到達超市裏邊的一個解決方案,整體的這樣一個解決方案。

    主持人:對。

    何帆:張鴻剛剛説的這個農超對接,它主要省掉了這個批發的環節,所以他節省了在路上的交易成本。我還想介紹一個,就是我在壽光看到的另外一個新的現象,就是這個金融也在悄悄地進來,你比如説農業銀行在這邊他通過一個聯名卡,就是基本上能夠讓原來,必須通過現金交易,現在可以直接在卡上就能夠,這個不用現金直接無幣化交易。我原來還以為我們過去能夠拍到有一些激動人心的鏡頭,比如説農民用激動的心,那顫抖的手數一大摞鈔票,沒有,但基本上在這個物流圓裏頭,每天的交易量是2500萬元,但基本上2000多萬都是無幣化交易了,那麼這樣就節省了很多這個時間,時間就是金錢,你就等於解決了這個成本。

    其實金融還可以做得更好,因為現在這種交易方式主要是在園子裏面解決了交易成本,但如果你要想做得更好的話,你要把它擴展到園子外邊,就整個這個供應鏈啊,金融全部都能夠提供一個全流程的金融的支持,這樣子的話,就是能夠使得你的資金流,你的信息流,還有你的這個物流,三個流都能夠控制起來,就能夠給農民,給這個物流企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易,因為你到最後你一定需要一個平臺,但是誰來提供呢,一種方式就是比如説行業協會來提供,但是我們現在的這些農業的行業協會發展還比較滯後。另外一種就是你要沃爾瑪來給你提供,這種外資的這個零售企業來給你提供,但這裡頭畢竟還有一個經濟安全的問題,所以其實最適宜於提供一個全流程平臺的,那應該是金融機構,所以我想在這些方面,金融機構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主持人:接下來我們再來聽一下我們財經頻道特約評論員他們的觀點。

    張育林(商務部研究院流通戰略研究部國內貿易研究中心主任):這些成本很多時候它是一些政府的或者行政的公權力部門所決定的,那麼公權力部門就應該有一些制度的政策的設計,把這些成本降下來。那麼另外還要有一些要提高一些流通效率,那麼怎麼提高流通效率,我們就想,整個流通的基礎設施體系,要給它建設起來,並且逐漸的加以完善。那麼這個流通基礎設施,更多的也應該是政府來進行提供的,包括一些大的批發市場,包括大型的物流配送中心,還有一些檢驗檢疫設施,還有一些提供信息服務的公共信息服務的大型的電子商務平臺。那麼把這些基礎設施完善了,有一個很好的體系,這樣的話流通的效率就提高,相應也減輕了流通的成本。

    張曉山(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農超對接,農民的聯合銷售,直銷,因為直銷是和超市對接,還有直售,直售是什麼,就是農民直接辦合作社,協會,直接在城市設點銷售。這樣的話,我相信很多環節要少,成本要少,而且有很多利潤能留在農民這,但這塊需要城市的支持,包括(銷售)點的支持,因為這塊有很多其他成本發生,所以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我們可以探討,多方面的,多樣化的形式,最終的目的就是促使生産和消費者需求,能更好地銜接。

    主持人:其實這幾天關於物流我們説了很多,其實農産品整個物流是一個非常大的體系,它的完善需要各方面都要給力,在節目最後兩位還有怎樣的,比較實在的建議給大家?

    張鴻:就是回到綠色通道,綠色通道其實現在我們只通到城市周邊,就是高速路上我們不收費了,但是它能不能再加長一點,直接進到超市裏,直接進到菜籃子上,直接進到餐桌上,就是整個的這個環節,最後1公里的,最後100米的這個成本能不能讓它降下來,比如説罰款的問題。綠色通道其實還可以加寬,不光是蔬菜,我們的生活必需品進入到超市裏面,我們必須買的這些東西,能不能都能享受,或者説盡可能多地,都享受這種少成本的這樣的一個綠色通道的待遇。

    何帆: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我們的鐵路在解決農産品運輸的裏頭,也應該扮演更重要的作用。你比如説在美國,當年的時候就是修了貫通美國東西的鐵路,然後馬上出現了有很多冰櫃,就貨車裏頭都是冰櫃,所以後來我們看到底特律這些城市,芝加哥這些城市興起,它就是因為鐵路的運輸,芝加哥是一個主要的行業是屠宰業,它就是因為有了冰櫃,然後屠宰這些肉類之後就能夠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