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9日 08: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外匯局回應外儲損失質疑:“肉在鍋裏”
業內呼籲分流多餘儲備
由曦
針對人民幣升值導致中國外匯儲備損失的質疑,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稱“外匯局”)近日公開回應,明確表示人民幣升值不會直接導致外匯儲備損失,並提出了賬面差別非實際損益、我國金融資産賬面盈餘超過外儲賬面損失、外儲購買力得到保障等三點反駁理由。
與此同時,業界對於外儲管理的討論也從未停止,中行副行長王永利在近期的《中國金融》上撰文表示,管理外儲關鍵的問題是要回歸央行外匯儲備的本質屬性,將多餘的部分分流出去,並收回相應的人民幣。
賬面差別非實際損益
日前,發改委經濟研究所財政金融室主任張岸元撰文表示,考慮匯兌損失,到2010年末,中國2003年以來所增加外匯儲備的賬面損失達到2711億美元。對此,外匯局于5月6日公開回應,表示人民幣升值不會直接導致外匯儲備損失。
外匯局指出,由於外匯儲備是外匯資産,以美元作為記賬貨幣,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變動,導致了外匯儲備折算成人民幣的賬面價值變動,但並不是實際損益,也不直接影響外匯儲備的對外實際購買力。只有在將外匯儲備調回並兌換回人民幣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匯兌方面的實際變化,而我國目前外匯儲備沒有大規模調回並結匯的需要。
“況且,考慮到銀行、企業和個人在當初將外幣賣出時已經獲得了等值的人民幣收入,人民幣升值之後在降低進口成本、增加投資收益等環節也獲取了巨大收益,肉已經‘在鍋裏’。”外匯局如是表示。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高級分析師王家強對外匯局的解釋表示贊同,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外匯儲備主要在國際上使用,因此以人民幣計算損益意義不大。
外匯局進一步指出,由報告貨幣所産生的賬面損失和盈餘正如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人民幣升值造成的外匯儲備賬面損失遠小于我國金融資産的賬面盈餘。按3月末匯率折算,同期企業和居民人民幣各項存款、股票、國債和保險資産等人民幣金融資産總規模是我國外匯儲備資産的5倍以上。
外匯局還表示,從實際購買力角度衡量,由於我國外儲經營收益率遠高於美國、歐洲、日本等主要投資所在國的通貨膨脹水平,因此,外匯儲備的實際購買力得到保障。
分流外儲
中國外儲龐大。截至2011年3月末,我國外匯儲備餘額3.04萬億美元,央行行長周小川(專欄)在4月份曾于清華大學的一次公開演講中發出了“外匯儲備確實太多了”的感嘆。
中行副行長王永利撰文指出,央行的外匯儲備要回歸貨幣儲備物的本質屬性,將多餘的部分分流出去,並收回相應的人民幣,他認為,央行對外匯儲備應有“量”和“度”的要求,外匯儲備在規模上不應只是被動地單向增加,而是應該根據幣值變動實施主動的外匯買賣。
王永利建議,央行可將部分外匯從央行外匯儲備中分流出去,而分流外匯可以通過由國家財政用財政收入或發行專項國債予以購買,形成國家專項外匯基金,而該資金既可用來注資中投,也可以設立專項海外能源基金、支持“走出去”專項基金等。
周小川在上述演講中就表示,央行考慮一些新投資機構,嘗試新的投資風格和領域的方向是確定的。據此前媒體的報道,央行打算按專業分類成立外匯儲備投資基金,包括能源基金、貴金屬基金等,也在研究成立外匯平準基金的建議。
提高外儲投資風險容忍度
誰都知道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但目前中國還是將三分之一的外儲都投資在美國國債,根據美國財政部的數據,截至2010年底,中國持有美債總數達1.16萬億美元。
儘管集中度很高,但由於相關市場容量有限,投資于美國國債實在是迫不得已的選擇,學者們曾建議央行少買金融資産,多買實物資産。央行副行長易綱(專欄)曾就此回應,他表示,中國在購買海外資源上存在著諸多困難,由於資金規模巨大,中國買什麼,什麼就上漲。
興業銀行資金營運中心蔣舒博士對本報記者表示,外儲投資多元化的前提是中國公眾對於外儲投資風險損失的容忍度要提高,“金融學最基本的原理是風險和收益想匹配,如果老百姓對外儲投資的風險總是這麼敏感的話,國家也只能去買收益最少的美國國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