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四月上旬四大行新增貸款或達700億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4日 08: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二季度,信貸緊縮仍未有放鬆跡象。面對蓬勃的信貸需求,商業銀行貸款投放慾望被牢牢地壓制。

  4月13日,接近國有大行的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4月清明節假日剛過,短短幾個工作日,四大行便釋放出700億元人民幣信貸額度,整體信貸投放大體延續了上個月的緊張態勢。上述人士透露,工農中建3月份新增貸款分別為610億、640億、480億和690億,新增總額近2430億元。

  另有銀行人士透露,國內銀行3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或為5800億,但最終數據尚待14日央行揭曉。若以5800億計,2011年一季度新增貸款約2.16萬億,較去年同期減少5700多億,信貸收縮可見一斑。

  信貸收縮的背後,正是監管層不斷趨嚴的調控政策。

  4月12日,有消息稱,監管層將自6月起對銀行日均存貸比進行監測,要求不得高於75%。此前,存貸比監控先後經歷了季末達標、月末達標等考核時點,監控要求步步加碼。

  與此同時,2010年銀監會全面推行的“三法一指”(《固定資産貸款管理暫行辦法》、《流動資金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和《項目融資業務指引》)正在發揮功效。今年初,銀監會規定年內確保要各銀行按照“三法一指”走款比重達到80%以上,這在貸後管理方面牽扯了銀行不少精力。

  一股份行信貸管理部負責人告訴記者,相較于固定貸款,流動資金貸款走款比重達到80%對銀行壓力很大,目前實體經濟信貸需求旺盛,且主要集中在流動資金貸款領域。

  銀行信貸補救術

  信貸緊縮下,各家銀行的貸款額度不得不打些折扣。

  由於央行此前推出的信貸調控新手段——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工具尚待完善中,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多位銀行人士表示,目前商業銀行基本按照年初核定的信貸規模,以“3:3:2:2”的節奏發放貸款。

  信貸資源有限,商業銀行紛紛瞄準收益更高的中小企業貸款“紅海”。建行東北分行一位人士告訴記者,該分行一季度對公貸款額度幾乎全部投放于小企業和涉農企業,根據總行要求,分行計劃幾年內小企業貸款佔比要由目前的9%-10%提高至25%。在他看來,大中型企業、小企業和個人貸款比重在50%、25%和25%是一個不錯的目標。

  信貸額度偏緊之下,信貸需求之火卻越燒越旺。

  商業銀行祭出“以價補量”策略。

  一方面,銀行紛紛提高貸款定價水平,某國有銀行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即便是城建類基礎設施貸款利率水平,也較基準利率普遍上浮5%-10%,而銀行議價能力較弱的鐵路貸款,目前利率水平也已調整至基準利率。

  上述城商行資金部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地方金融機構貸款利率上浮20%已經非常普遍,而不少機構已經以20%的利率上浮為起點了。

  “以價補量”的另一個側面是,各家銀行目前主要按照貸款綜合收益率高低來發放貸款,綜合收益率高的優先發放。

  國開行江蘇分行人士告訴記者,所謂綜合收益率,主要參照幾個因素,一是貸款利率水平,二是貸款相伴生的業務情況,比如項目貸款帶來的存款效益,還有相關財務顧問費用、國際結算業務等中間收入。另外,銀行對於戰略性客戶也會做出貸款優先安排。

  然而,銀行的信貸補救術,遠遠不止於此。間接融資受阻,銀行就從直接融資即債券承銷上多下工夫。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多位國有大行資金部門人士表示,今年以來,各大銀行紛紛加大對客戶的直接融資服務,尤其是地方企業,平臺貸款收緊後,發債空間還很大。

  進入2011年,此前一度因政策不明而消沉的城投債再度活躍,即是最好的明證。數據顯示,2011年前三個月共發行企業債73隻,募集資金合計800.78億元,發行數目幾乎是2009年和2010年的兩倍,規模也接近於2010年第一季度907億元的歷史高峰。

  一位國開行人士告訴記者,擴大直接融資工具的服務力度,表面上,商業銀行增加的只有手續費一項,但對銀行而言,全面服務客戶的理念意義非凡。“你不做,有人做。一旦你的業務被別人搶了,這個客戶的貸款業務也可能跟著走了。”

  在這其中,受到貸款約束的地方企業,尤其是地方國企成為各家銀行競相追逐的合作對象。“從政策上講,地方政府出臺了不少鼓勵措施,比如對中小企業集合票據財政貼息,對商業銀行也有一些獎勵措施。”

  因此,在人員設置、政策傾斜和資源配置上,各家銀行均傾力不少。“人員配置上,今年以來不少銀行的相關業務幾乎是總-分-支全覆蓋,過去這些銀行只有總行有相關業務,很難覆蓋到分行,現在甚至連支行都配置了相關業務人員。”

  “三法一指”的80%底線

  對商業銀行而言,以“三法一指”為代表的貸款新規,也讓其備受約束。隨著年內新增貸款受託支付比例須達到80%的監管要求出爐,“實貸實付”、“受託支付”和“貸放分控”等要求牽扯了銀行不少精力。

  上海銀監會3月底披露的數據顯示,上海銀行業2011年前兩個月新發放固貸、個貸、流貸三種貸款受託支付比例為72%,比2010年大幅提高了13個百分點。不過,監管要求進一步提高,即轄內金融機構要力爭在6月末實現新增貸款受託支付比例達到或接近80%。

  半年內提升至80%,對銀行而言並不那麼簡單。

  本報記者此前獲得北京銀監局的一份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12月份,其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固貸、流貸新規執行率高達90%和74%,且根據對27家銀行進行的重點抽查數據顯示,發現問題的筆數和金額佔抽查樣本比例分別為5.15%和11.83%。

  一位當地監管人士透露,銀行自查發現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流動資金貸款需求測算不準確、合同對貸款用途約定不明確、受託支付比例較低和部分貸款用途與申請不符等方面。

  對於銀行而言,實體經濟對流動資金貸款需求旺盛,而流貸監控也較難。即便是固貸,“實貸實付”落實不到位的情況仍然存在。

  其中,未嚴格按照工程進度發放固定資産貸款,仍然是固定資産貸款發放的主要問題。2010年相關檢查發現,27家銀行中有3家存在上述問題,涉及貸款為4筆,貸款金額12.2億元。

  比如一家銀行分別於2010年8月26日和9月21日發放貸款2筆,合計10億元;但截至當年12月1日,除支付1.65萬元外,其餘貸款資金仍滯留在借款人賬戶長達三個月。

  為此,監管機構再度強調,商業銀行發放固定資産貸款,必須嚴格審核工程進度和有關用款政策,按工程進度分批發放,禁止一次性將貸款發放至借款人賬戶,然後逐步對外支付。

  “有的銀行對‘受託支付’的理解,重形式輕實質,甚至忽視受託支付的關鍵是將貸款資金支付給符合合同約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對手,因而導致了資金挪用。”上述股份行人士分析。

  但銀行自有苦衷。上述人士表示,對於銀行而言,固定資産貸款客戶一般都是大客戶,銀行議價能力本來就低,説到“實貸實付”監測,銀行壓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