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2日 13: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券報
通貨膨脹近日成為新興經濟體發展繞不開的難題,特別是2011年以來,新興經濟體面臨多輪輸入性通脹“空襲”。作為後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經濟復蘇的主引擎,新興經濟體紛紛收緩增長腳步,“檢修”內部機制紕漏,並收緊貨幣政策抑制氾濫流動性,出臺財政政策預防內部失衡,緊縮信貸額度控制內需虛旺,同時管制資本嚴防熱錢肆意進出。
通脹局勢仍嚴峻
在後危機時期,新興經濟體呈現出新的經濟增長特徵,即內需開始充當重要的增長引擎。隨著近期外需增長恢復,國際糧食、大宗商品和能源價格飆升,新興經濟體物價面臨內需推動型和輸入性通脹的雙重“烘烤”。
作為新興經濟體的典型代表——俄羅斯、印度和巴西,其2月份通脹率分別達9.5%、8.31%、6%。經濟規模較大的新興經濟體如韓國、印尼、南非和越南2月份CPI也分別上漲4.5%、6.84%、5.7%和12.31%。皆超過各國貨幣當局的目標通脹區間。食品價格和能源價格的大幅上漲成為推動新興經濟體此輪物價攀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印度、韓國的食品通脹率皆超過10%。
亞洲開發銀行3月29日表示,東亞新興經濟體經濟將繼續強勁增長,但食品、石油及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上漲以及貨幣政策收緊的可能性均對未來經濟增長構成風險。此外,由於強勁的需求導致全球商品和食品價格上漲,多個國家的通脹率可能會超過既定目標。
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則在3月26日警告,發展中經濟體需要關注通貨膨脹風險,這些地區目前存在經濟過熱的危險。
熱錢流動釀風險
為抑制進一步的通貨膨脹,巴西、泰國、印尼和韓國等新興經濟體開始採取各種措施干預物價。其中,堵截短期資本流入套利成為新興經濟體普遍採用的政策手段之一。在新興市場國家採取的資本管制措施中,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對資本流入實施管制,二是鼓勵資本流出。
巴西財政部長3月29日表示,政府決定對從國外獲取的短期貸款和國際債券發行徵收6%的金融交易稅(IOF),以減少該國企業和銀行的套利行為,遏制本幣升值。巴西曾在去年10月4日將外資購買國內債券的IOF稅率由2%調高至4%,隨後在10月18日,又將之上調至6%。
其實,從去年10月份起,隨著所謂“貨幣戰”的爆發,泰國、韓國和印尼等新興經濟體紛紛加入資本管制“大隊”。泰國和韓國在當月恢復或開徵對外資購買本幣債券的預扣稅,韓國和印尼在去年12月份收緊本地銀行的外債頭寸,韓國還收緊了銀行外匯衍生品的交易頭寸。
但在今年,新興經濟體泡沫風險繼續擴大,資本管製造成的交易成本提升,而美歐等發達市場逐步企穩,前期流入的國際資本開始有獲利回流意願。據美國新興市場投資基金研究公司(EPFR)3月25日發佈報告稱,新興市場股票基金今年以來的資金贖回規模已累計達268億美元。分析人士稱,若這種國際資本大進大出趨勢持續,將給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穩定構成較大風險。
經濟增速或下滑
今年以來,各大經濟機構紛紛對於亞洲和拉美新興經濟體經濟過熱現象提出警告,並紛紛“支招”為其“降溫”,並預計今明兩年,在美歐等發達經濟體復蘇好于預期的前提下,新興經濟體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或會有所下滑。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表示,受強勁內需和全球貿易復蘇等因素帶動,新興經濟體增長保持強勁,但通貨膨脹壓力在增大。
西班牙對外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艾西亞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拉美和亞洲新興經濟體今明兩年增長強勁,但是存在著經濟過熱風險,這主要表現在內需持續旺盛,信貸增速和資産價格居高不下。她還表示,拉丁美洲2010年的經濟增長率接近6%,高於其潛在經濟增長率,拉美經濟體需採取緊縮政策避免經濟過熱。
不過,她依然強調,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亞洲新興經濟體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