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批發一毛五零售1元 菜價取決於最後一公里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30日 11: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今日早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杭州市物價局通過本報獨家發佈專項調查

 

  種植基地的大白菜,收購價格只要0.15元/斤,可經過一層層渠道賣到農貿市場時,卻要1元/斤;而在一些蔬菜基地的直供菜店,卻能賣0.15元/斤的價格……3月13日本報《杭城大白菜部分回歸“白菜價”》的消息,指出因為多方面原因的影響,導致杭城農貿市場蔬菜的價格和田間地頭,差價明顯。昨天,杭州市物價局通過本報發佈“最後一公里”現象調查,公佈相應渠道的價格變動情況。為了進一步平抑物價,杭州市物價局或將在適當的時候通過相關平臺,及時發佈當天的蔬菜批發價格,引導經營者合理定價。

  ●調查

  去年蔬菜價格同比漲14.7%

  2010年以來,杭州市的蔬菜價格也和全國主要城市一樣,出現了明顯上漲。據統計,去年杭州市蔬菜價格同比平均上漲14.7%,最高時單月蔬菜價格同比漲幅曾達33.8%,已成為推動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上漲的主要因素。從常規蔬菜品種的監測情況看,2010年蔬菜品種的漲價面也比較寬(在物價局每日價格監測的26種蔬菜品種中,有24種蔬菜價格同比出現上漲)。

  為全面了解蔬菜價格變動情況,杭州市物價局組織力量,對流通領域蔬菜價格進行了跟蹤調查。

  以去年年底為例,杭州市主要由杭州蔬菜批發交易市場和良渚蔬菜批發交易市場承擔全市蔬菜批發交易工作,日交易量在4000噸左右波動,其中基地上市量僅佔30%左右。從零售環節看,自從農貿市場提升改造之後,繞城公路範圍內的杭州城區僅保留141家農貿市場,負責蔬菜的零售工作,零售環節交易量約佔批發量的四分之一。

  為便於觀察了解,物價部門選擇了居民消費較多的青菜、大白菜和包心菜進行價格對比。

  蔬菜批零加價幅度超過一倍

  物價部門統計發現,2010年青菜批發價為(每500克,下同)0.75元,市區主要農貿市場(按區域分佈選取了松木場、東山弄、萬壽亭、茅廊巷等10家)青菜零售價為2.03元,批零價差為1.28元,從批發到零售,漲了171%。

  大白菜批發價為0.64元,零售價為1.56元,批零價差為0.92元,批零之間漲了144%。

  包心菜批發價為0.67元,零售價1.91元,批零價差為1.24元,批零之間漲了185%。此外,蘿蔔、冬瓜等蔬菜批零差率超過兩倍。

  從物價部門統計的數據可以發現,無論是本地上市的葉菜還是外地到杭的客菜,通過相距十幾公里的運輸,蔬菜批發與零售之間價格差距較大,批零之間加價幅度均超過一倍,多的甚至達到兩至三倍。而批零之間的空間距離往往非常近,所以,“最後一公里現象”成為批零價差大的代名詞。

  ●分析

  生活成本提高,商家需要提價“補貼”

  是什麼導致批零價格差如此之大呢?

  為了搞清楚其中的原因,杭州市物價局對蔬菜經營大戶進行了實地調查、價格巡視,還召開了座談會。調查結果顯示,至少有五方面的原因導致價差大。

  首先,是杭州市的生活成本增加。據東山弄農貿市場一位多年經營蔬菜的經營戶反映,這幾年他在杭州的生活成本支出增加較快。如房租只漲不跌,去一趟醫院花費千余元已成常態等。雖説一家人起早摸黑,賣菜年收入能有10多萬元,但除去經營成本和生活成本,收益不到5萬元。蔬菜價格上漲的收益有一半被生活成本增加抵消了。

  這類情況只是眾多蔬菜經營者的一個縮影。松木場菜場、察院前菜場的蔬菜經營戶也都反映了相似的情況。

  經營網點偏少,形成區域壟斷

  農貿市場提升改造之後,杭州市區僅保留了141家達標菜場。不少居民反映,由於原先社區邊上的小菜場取消、整合之後,導致一些菜市場可以在一定區域內形成壟斷經營,而市民對蔬菜的需求是“剛需”,因此對菜價的選擇餘地變小。於是,一些蔬菜銷售商敢於保持相對高的價格,而附近的居民只能被動地接受高價菜。

  運輸、經營成本居高不下

  蔬菜是低價、易腐的商品,需要高效率的配送條件,但目前市區農貿市場蔬菜經營戶均自行去批發市場進貨,進貨呈現少、散現象,使得市內蔬菜的人工成本、運輸成本,遠高於蔬菜從産地到批發地的成本開支。而且,不斷提高的成品油價格,也導致蔬菜銷售成本提高。

  從杭州市區主要農貿市場菜販經營情況測算,運費支出每月平均180元;攤位費每月約350元;水電費每月約50元;垃圾清理費每月約30元,合計就是610元。此外,蔬菜經營過程中還有比較高的損耗率(損耗率一般在15%左右),也是經營成本增支的重要因素。

  至少5個環節“瓜分”利潤

  杭州市物價局在調查中還發現,蔬菜從田間地頭的生産到市民餐桌消費,往往要經歷4—5個環節,從生産、收購、運輸、批發、零售等每個環節都需要費用、需要獲利,而這些層層疊加的費用最終還是由消費者買單。

  此外,經營行為不規範也是一個問題。按照國家法律,蔬菜價格屬於價格放開商品,定價權由經營者根據成本和市場供求狀況,自行確定銷售價格。可是有極少數經營者在通脹預期較強時段,違反價值規律,背離公平交易原則,運用不正當價格手段,人為拉大批發與零售環節的差利,牟取暴利。

  去年價格暴漲的綠豆、生薑、大蒜,就是這樣的例子。

  ●管理

  物價部門將視情況公佈蔬菜批發價

  昨天,記者就蔬菜價格問題還採訪了杭州市物價局價格監測中心副主任週一東。

  “雖然蔬菜屬於市場定價,但是作為物價主管部門,我們非常重視,而且一直在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平抑物價。”他對記者説:“從2008年開始,我們就推出了每週價格監測信息,公佈超市、農貿市場同款商品的價格。讓消費者、商家們都看得到。消費者可以有選擇地購買,商家則會主動維護自己的低價形象。目前來看,這樣的方式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此外,減免費用、蔬菜直供的推廣,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貿市場的蔬菜價格。

  “但是,我們物價部門也看得很清楚,蔬菜的價格仍然和田間地頭價差很明顯。所以,接下來,我們考慮在公佈農貿市場蔬菜零售價格的同時,進一步完善價格信息公佈制度,視情況公佈與零售價格對應的蔬菜批發價格,擠掉蔬菜批發與零售環節之間不正常的加價水分。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引導經營者合理定價,進一步促使經營者加強價格自律;另一方面,也引導一部分有條件的消費者,到批發市場買菜,雙管齊下,平抑物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