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9日 11: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謠鹽”風波剛過,搶購日化品狂潮又至。在剛剛結束的這個雙休日,上海一些超市、賣場的洗髮水、洗衣粉、肥皂出現了新一輪搶購潮,一天的銷量幾乎抵上以前的十天。這輪搶購甚至驚動了政府部門,上海市商委有關人士通過媒體發表談話勸誡市民不要盲目搶購。
與搶購食鹽是由恐慌引起不同的是,此輪對日化産品的搶購完全是由一些外資企業的漲價所致。幾天前,媒體報道稱,聯合利華、寶潔、納愛斯、立白等外資日化用品生産企業的大部分品牌都將提價,多個品牌的洗滌用品價格已經上漲。此條消息剛剛見報便出現市民搶購現象,證明在通貨膨脹形成難以扭轉趨勢的情況下,消費者對目前生活用品價格已經高度敏感。而作為政府來説,及時發佈“安民告示”並且幫助商家準備充足的貨源,當然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對這一股猝然而起的日化用品搶購潮進行認真的分析,亦有助於提醒政府,必須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外資企業在普通民生用品市場上形成價格壟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於外資進入民用産品市場一向是持敞開大門歡迎的態度。與能源、交通、通信等領域需要由國有資本掌握主導權不同的是,洗髮水、肥皂之類的日化産品,讓外資佔有的份額更多一些,似乎不會影響到國家經濟戰略的平穩運行。但是,小商品也能形成大市場,中國日化用品市場的規模高達2000億元左右,早已成為外資品牌的“兵家必爭之地”,而民族品牌由於競爭力薄弱,在與外資的較量中逐漸處於下風,外資品牌已經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以洗髮水市場為例,已經基本形成“兩寶一華”(寶潔、絲寶、聯合利華)壟斷市場的格局,本來,絲寶旗下的舒蕾曾經坐上洗髮水市場的第二把交椅,但隨著這家企業在2007年被德國公司收購,洗髮水市場已經完全形成由外資主導的局面。
日化用品都是小商品,在國家經濟戰略中並不佔有重要地位,但是它卻緊密地聯絡著民眾的日常生活。
當外資在日化産品的生産經營中佔據了主導地位以後,它們就可以方便地進行價格壟斷,對中國民生形成不利影響,並對宏觀經濟調控産生干擾。此次日化用品的漲價雖然到目前為止還在醞釀之中,但外資企業的集體漲價之勢已經很明顯。當然,這背後確實有上遊原材料漲價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存在,但對於這種壓力,企業完全可以通過內部挖潛來化解,市場壟斷的優勢已經使它們在漲價時無所顧忌。雖然由單獨的一家外資企業壟斷中國日化用品市場的局面還未形成,且這些外資企業之間也會有競爭,但面對中國的民族品牌,這些外資企業卻存有共同利益,它們很容易形成價格同盟,牢牢地控制中國市場。
只要中國堅持改革開放,外資的進入將是大勢所趨,我們歡迎外資的立場是不會動搖的。但同時,我們應該採取有效措施防範外資在中國市場上形成壟斷局面,因為産品的壟斷最終一定會帶來價格的壟斷,損害消費者利益。實際上,國際市場對資本壟斷一向高度警惕,小布什時期的美國就發生過著名的微軟壟斷案,為了打破微軟在個人電腦操作系統的壟斷地位,美國司法部以及美國多個州都曾對微軟提起反壟斷訴訟,這種訴訟甚至波及歐洲、日本和韓國,最終有效地保護了消費者的利益。很顯然,中國在歡迎外資進入的進程中,一方面仍應加大開放力度,不斷開放行業準入,另一方面應該建立起積極有效的反壟斷機制,防範外資在包括民生用品的任何行業形成壟斷局面,不僅要防止單個企業對市場的壟斷,也要防止外資在中國市場佔有過多的市場份額。同時,還要大力扶持民族品牌,讓其有能力與外資展開市場競爭。説到底,只有競爭才是反壟斷的最有力武器,也只有充分的競爭才能讓消費者得到利益。(《國際金融報》 周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