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禍起“謠鹽” 搶購風波為何陰魂不散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4日 09: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日本特大地震海嘯後,日本市場上並沒有出現哄抬物價現象,因為天氣轉暖,有些蔬菜價格還出現回落。讓人不解的是,未受地震影響的中國,市場卻出現食鹽搶購潮。類似這樣的事情並非今日才出現,這不得不讓我們深思——

  待本文刊發之時,各地方又傳出“退鹽潮”的消息,希望國人不是為了幾分薄利又掀起一波的不平靜。也許,我們在強調補習科普知識與常識課,提高區分真假信息能力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做真正的炎黃子孫,而非外人戲稱的“鹽荒”子孫。

  “今天你買鹽了嗎?”“漲到5元一包了”“貨架空了!”……最近,在路上、在超市裏時不時都能聽到諸如此類關於買鹽的對話,而在網絡上也誕生了諸如“鹽如玉”、“鹽王爺”的熱詞。

  2011年3月15日,因為日本核電站泄漏事故,有謠言稱日本核輻射會污染海水導致以後生産的鹽都無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的食用鹽可防核輻射,一時間引起一些市民瘋狂搶購食鹽,一些不法經銷商乘機哄抬價格,牟取暴利,群眾反映強烈。

  為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和價格穩定,維護市場秩序,國家發改委隨即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價格主管部門立即行動穩定物價。

  3月17日,中國鹽業總公司成立了以總經理茆慶國為組長、副總經理董永勝為副組長的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啟動應急工作機制,要求各地鹽業公司確保食鹽市場安全供應,開展市場價格檢查,堅決打擊造謠惑眾、惡意囤積、哄抬價格、擾亂市場等不法行為,從而保障食用鹽等商品的市場供應,穩定市場、穩定價格。

  繼而,北京市疾控中心重申:目前監測顯示,北京環境空氣中的輻射劑量一直在天然本底水平,即我國環境空氣中未受到日本核泄漏事故的放射性污染。因此,居民在當前的生活環境中不需要補碘。

  社會心理放大危機

  由於聽信碘鹽可以防核輻射的謠言,中國多個地區及香港、澳門和台灣出現了搶購食鹽的風潮。儘管國家發改委、各地政府和鹽業局緊急辟謠和保證貨源充足,專家也稱吃鹽防輻射不靠譜,但不少百姓仍繼續盲目搶購。網上甚至出現,日本核輻射圖,圖中的中國大部分地區都被標在其內,繼而有國外核輻射專家辟謠,表示輻射圖是毫無根據的。

  此次搶鹽事件于16日晚上最先從較靠海的浙江、江蘇、福建、上海、廣東等省份傳開,之後蔓延到其他地區,甚至連距離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有3200公里的重慶以及成都也鬧起了鹽荒。

  搶鹽者不僅是中老年婦女,許多年輕人也加入搶購的行列。據北京天客隆超市的銷售人員説:“出現搶鹽現象的第一天,庫存就全部賣光。有不少年輕人整箱購買,近2000袋的食鹽一上午就搶光了。一些搶不到鹽的人轉而搶購泡菜鹽以及醬油、紫菜和海帶等含碘物品。”由於中國目前的食鹽全為加碘鹽,其中含有碘酸鉀,不少市民擔心日本核電站爆炸對人體有影響,認為多買些食鹽可以在關鍵時刻用來防輻射。另有市民擔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質污染,沒法再提煉鹽,而食鹽一旦庫存不足會引起漲價。“搶鹽”風潮由此而生。

  一時間禍起謠“鹽”,人人恐慌。

  恐慌正是造成搶購行為的主要原因,中國科學院心理所副研究員樊春雷研究了2003年非典時期一些地區對醋、板藍根等物品的搶購潮,發現幾次搶購風潮的共同之處是在恐慌心理下出現的群發性行為,且每次搶購都伴隨著各種傳言。

  樊春雷認為,人們會相信傳言、並且發生搶購行為,原因就在於“總要做點心理準備”。在一種恐慌心理下,即使有再多的人説什麼也沒有用,總會認為“做點什麼比什麼都不做好。”因此,一旦有搶購風潮,從眾心理立刻體現得淋漓盡致,形成非理性衝動。

  “這幾天,日本的核危機事件在持續發酵,人們從各種信息渠道了解到,事態在惡化。根據社會心理的發展來看,當對危機事件未取得科學定論時,人際交流傾向於在日常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對危機進行加工和放大,從而加重危機情景的恐慌氣氛。而當預期結果很糟時,總得做點什麼的心態會促使人們選擇突擊購物,這實際上是一種謹慎決策,不求收益最大,但求遺憾最小。”樊春雷説。

  我們不會“無鹽可食”

  據有關專家介紹,海水受到嚴重污染的可能性非常低。不過,即使這種情況發生,我們也不會到“無鹽可食”的地步,因為海鹽並非是我國食鹽的唯一來源。

  我國的鹽業早就從建國初的以海鹽為主發展到海鹽、井礦鹽、湖鹽協調並進的狀態。海鹽的比重在逐年下降。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原鹽結構中海鹽的佔比已經不到一半。井礦鹽最多佔46.5%,海鹽佔42.79%,湖鹽佔11.16%。內陸地區所産的鹽都是井礦鹽、湖鹽。

  我國的鹽礦資源豐富,是世界上湖鹽礦産資源極其豐富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現已查明的氯化鈉儲量大於100億噸的鹽礦床就有10余個。既有固相湖鹽礦床,也有液相湖鹽礦床(也就是滷水湖),有大量的鹽礦資源等待開發。

  眾所週知,作為一種戰略儲備物資,我國各省區市都有大量倉點分儲儲備鹽。近日,中鹽總公司也發佈消息稱,目前食鹽儲備充足,沒有必要盲目搶購囤積。在中鹽總公司發出緊急通知後,各地鹽業公司啟動應急機制,確保食鹽供給。

  記者也從中國鹽業總公司宣傳部了解到,目前中國食鹽年産量為8000多萬噸,而居民年均消費量僅為800萬噸,只佔總産量的1/10。就目前來看,單是中國已儲備鹽就可以供全國使用3-5個月,因此民眾大可不必恐慌。另一方面,居民日常食用的食鹽80%以上是井礦鹽,礦鹽資源充裕,完全可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而海鹽只佔15%左右,超市、商店等一般很少見到海鹽,用不著擔心污染問題。海水受到嚴重污染的可能性很低,因此不太可能因為核污染而影響海鹽生産。此外,我國的鹽礦資源豐富,並不依賴於海水産鹽。實際情況也是海鹽的比重在逐年下降。

  搶購風波為何陰魂不散?

  另有消息稱,此次蔓延各地的食鹽搶購風潮,就是遊資炒作出來的。遊資前幾日大量買入鹽業股,收盤後到浙江各地搶鹽,隨即散佈謠言,稱日本核輻射污染海水,導致以後生産的鹽均無法食用,吃含碘的食用鹽則可防核輻射……是否是遊資操縱尚待進一步的證據支持,但從前幾天鹽業股普遍飄紅的情況看,其間的相關聯之處倒也是難以否認。

  很顯然,這次的搶鹽風波,表面上看是壞事,在某種程度上引起了恐慌,增加了人們心理不必要的負擔,實際上是給人們上了一堂課。林語堂在他的《吾國吾民》一書中談到中日兩國國民性,説中國人缺乏“公共精神”,其中有一個經典的結論,他説:中華民族更像“一盤散沙”,每一顆沙子並不代表每一個人,而代表每一個家庭,而日本民族則像一塊花崗岩一樣結合在一起。為何我們的民族就不能做一塊結實的花崗岩呢?

  從狂放鞭炮到喝綠豆湯,從搶購板藍根到席捲超市食鹽;從北京到內蒙古,從河北到陜西,從廣東到河南,從天津到寧夏,迷信盲從風靡一時,搶購大潮瞬間橫掃南北。

  於是,在非典時期許多人都做了不少過後連自己也覺得可笑的事情。於是,就有了“買東西買成雜貨舖”,“搶鹽搶成小鹽商”的笑話。還有一些商販原以為可以奇貨可居,到後來落了個連忍痛割肉都割不出去的悲劇結局。

  日本特大地震海嘯後,日本市場上並沒有出現哄抬物價現象,因為天氣轉暖,有些蔬菜價格還出現回落。讓人不解的是,未受地震影響的我國,市場卻出現食鹽搶購潮。這樣的事情不得不讓我們深思。

  反觀今日之中國,哄抬物價之怪狀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一是當前我國市場經濟還不完善,法律法規有諸多漏洞,尚未形成主動監管投機的良性機制,更大的差距在於市場監管的力度遠遠抵禦不過過度的投機;二是掌控權力的人抵禦不了投機者的尋租,於是就會産生層出不窮的腐敗,當前國內腐敗問題叢生説明中國社會轉型期間政府官員在掌控權力的時候往往被尋租,腐敗了,這時候會出現許多很難解決的問題;三是從中國社會轉型的具體情況看,法律法規以及政策導向過於軟弱,執行的時候剛性明顯不足;四是國民素質不夠高,加之奸商、黑商禍亂其間,同時人們普遍缺乏安全感,所以普通百姓容易聽信謠言,以訛傳訛大有人在。

  顯然,若要避免更多人參與到荒謬的搶購風潮中,並非光靠簡單的常識教育就可以敷衍了事,物産豐盛不能勸阻人們參與瘋狂購鹽。正如加塞特在他的《大眾的反叛》所言:文明的第一要義就在於共同生活的意願,“‘鹽荒’子孫”迫切需要的是建立一種共同生活的意願,而非公佈國土裏樂觀的鹽礦儲量。

  待本文刊發之時,各地方又傳出“退鹽潮”的消息,希望國人不是為了幾分薄利又掀起一波的不平靜。也許,我們在強調補習科普知識與常識課,提高區分真假信息能力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做真正的炎黃子孫,而非外人戲稱的“鹽荒”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