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4日 07: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網
3月23日,中國商務部長姚堅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透露,利比亞的動蕩給中資企業造成了相當大影響。
中國在利比亞承包的大型項目一共50個,涉及到合同金額是188億美元。而現在,雖然大部分中資企業人員已經撤出,但項目進展大受影響,設備等資産也存在損失。據悉,商務部已經會同相關部門著手評估中資企業在利比亞的損失。但如何挽回損失尚是未知數。
中國前駐利比亞大使秦鴻國向本報介紹,戰爭之後,聯合國會成立賠款委員會,強制戰爭發起國賠償其他國家政府、企業和個人在戰爭中的損失。但如今利比亞戰局不明,“誰是發起國都還説不清楚,計算賠償為時過早。”秦鴻國説。
企業自評損失
23日晚,洪福集團駐利比亞分公司總經理張英保告訴本報記者,其公司一週前完成了損失統計情況,損失主要由器材和未結的工程款組成,其中工程款金額就高達5億人民幣,損失總額可能高達10億。
三年前張英保所在的洪福集團,與利比亞住房與基礎設施機構委員會簽署了35億人民幣的建築合同。今年2月份騷亂爆發後,洪福集團分批組織工人撤回,工地停工,大型設備掩埋,公司車輛被搶。
這是75家在利中資企業經濟損失的縮影。而來自國資委的消息顯示,13家央企在利比亞的項目全部暫停,這些投資主要集中在基建、電信領域。
有媒體報道,中國共有27個企業在利比亞的工地、營地遭遇襲擊與搶劫,直接經濟損失達15億元人民幣。
據專家估計,投資損失主要包括穩定收益損失、合同餘款損失、當地儲蓄和固定資産損失等。具體數字目前無法確切統計。此前35860名在利比亞的中國公民回國也會産生一定費用。
儘管人員大部分安全撤離,但留下的設備能否保全、已經簽訂的合同是否有效尚不得而知。
賠償或借助聯合國機制
22日,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姚堅表示,商務部已經著手展開在利中資企業評估工作,專家分析,這將為下一步追償做準備。
據秦鴻國介紹,按照慣例,這些損失將由聯合國成立的賠償委員會強制戰爭發起國賠償。賠償對象包括遭受戰爭損失的各國個人、企業、政府和國際組織。
1990年伊拉克出兵科威特之後,聯合國就是利用這一機制進行賠償。賠償金來自伊拉克政府的石油收入,由位於瑞士的賠償委員會將申請賠款成功的個人、企業、政府和國際組織分發。至今伊拉克已經歸還307億美元,最近一筆還款發生在2010年10月,9家科威特企業和國際組織得到了9.5億美元還款。
上述戰爭賠償的法律依據主要是聯合國第692號決議,但伊拉克的案例能否對利比亞適用上不得而知。“因為戰事前途不明朗,利比亞新政府誰來領頭也不清楚”。此外,這類賠償也並非100%理賠。
不過,部分企業應能得到政治風險擔保賠償。中國唯一一家開展此類業務的公司中國出口信用保險有限公司近日就向葛洲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建材集團進出口公司支付利比亞工程承包項目信用保險賠款逾2億元。而受到影響的當地中資企業大部分參加了該類保險。
建言安保策略
多位曾駐北非-中東國家的中國大使告訴本報,中國企業在此次區域動亂中遭受損失暴露了中資企業在應對地區動亂上準備不足。
“這個問題已存在20餘年”,秦鴻國曾于90年代任中國駐科威特大使,親歷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據他介紹,中國外交部早在當時就警告國內企業警惕海外投資的政治風險。
秦鴻國向企業建議,在政局動蕩的國家,平時要備戰備亂,制定詳細可行的預案,內容應包括撤離路線、各工地聯絡人和電話號碼。駐外中資企業負責人要清楚自己的員工人數和分佈、安排好應急車輛。對外輸出的勞務工人要自己妥善保管護照,不要交由老闆或他人管理。
前中國駐盧旺達大使黃舍驕指出,蒐集安全信息也格外重要。今年1月中旬,他就從媒體上發現利比亞有暴民搶佔未收工住宅的情況。如果在利比亞各地的中資企業能夠及時向使館彙報這樣的情況,那麼中國的危機應對將更加從容,黃舍驕説。
此外他指出,通過利比亞的事情,未來中資企業在競標項目時,要在合同中加入安全成本,不要一味搶以壓低成本贏得合同。